第05: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轮伙”
  □秦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废私塾,建村小。

  那时,村小普遍开花,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村小,村小的规模及办学条件可想而知。有的村小二三十个学生,个把教师。有的年级只几个学生,不能单独建班,老师就把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建在同一个班级,进行“复式”教学,忙了这头忙那头,忙好那头又回头。

  学生是本村的,放了中、晚学回家食宿,老师呢,住在学校,吃在各家各户,今天到张某某学生家吃饭,明天到李某某学生家吃饭。这样轮流到学生家去吃饭,家乡人说成“吃轮伙”,就是作家赵树理先生说的“吃派饭”的意思。

  “吃轮伙”有人喜,有人忧。

  忧的是家长。那年头,大家小户的经济条件都不算好,虽然隔上一段时间才轮到一次,但还是令家长担忧。这一天,家长要使出浑身解数忙招待,或是把早就想吃的鸡杀了,或是咬咬牙到供销社打个斤把肉……总之,这一天的伙食要胜过四时八节,还唯恐招待不周,怠慢先生,惹出闲话。家长的患得患失很多,但绝大多数乡村教师口碑不错,他们对家长的忙碌,过意不去,就更加勤勉地教育学生。

  喜的是孩子。老师轮到某学生家吃饭,该学生就自豪了一整天:老师可是最尊贵的客人呢!像鸡群里落进了金凤凰。这一天,孩子同样享受到特殊的伙食,更令孩子欣喜的是,老师高兴起来了,微笑着往孩子碗里夹菜,全然没有平日的“严脸孔”……孩子能不高兴吗?

  “吃轮伙”的经历,我也有过,但很短暂。一九七八年春,领导派我去北徐小学任教,该小学也可谓小,教职工就我一人而已,真是“教书兼教工,烧火带剥葱”。初次轮流到学生家吃饭,既不习惯,又有愧于家长的热情,幸亏只是一个星期,我又被领导改派到管家学校教初中语文去了,一周时间的“吃轮伙”从此画上了句号。

  我在想,假如家乡的村小还存在,假如村小还只有一两名教师,恐怕也不别去学生家去“吃轮伙”了,有了煤电气,有了现代化的厨房炊具,还怕吃不上饭?那种“锅背身上走”的说法,已经成了现实。

  “吃轮伙”的历史,是段不很发达的历史,充满了“土人”、“土灶”、“土菜”的“烟火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盂城驿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版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第17版:专版
   第18版:专版
   第19版:专版
   第20版:专版
   第21版:专版
   第22版:专版
   第23版:专版
   第24版:专版
   第25版:专版
   第26版:专版
   第27版:专版
   第28版:专版
   第29版:专版
   第30版:专版
   第32版:专版
   第33版:专版
   第34版:珠光豪庭
   第35版:专版
   第36版:广告
静水流深
八天弟子
“吃轮伙”
睫毛边上的风景
高邮报盂城驿05“吃轮伙” 2013-10-18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