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读陈永平散文作品二三感触
~~~——读陈永平散文作品二三感触
~~~——读陈永平散文作品二三感触
~~~——读陈永平散文作品二三感触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静水流深
——读陈永平散文作品二三感触
  □王树兴 

  这几年我有个习惯,每周二的上午在网上点击《今日高邮》的文学栏目,读家乡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文友作品。

  陈永平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而他的作品却鲜见于这个栏目,不如其他作家那样发得猛。这让我在心里嘀咕,要知道,“文游台”副刊的影响在高邮是超过那些大报纸和刊物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对陈永平作品的了解,大家和我一样,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阅读平台读到他为数不少的作品。

  陈永平的散文和小说作品虽篇幅不大,读来却让人不忍放手。爱、美、亲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价值,也是文学书写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因紧扣着这些,所以动人,所以感人。

  说到陈永平作品里的爱,他写到情侣的爱,父子的爱,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对弱小生命的倾爱。在《一种特殊的粥》这篇作品里,“女人匆匆过来,胳膊肘支开人,把米油挑进三红碗里,送给邻居家的惯宝宝。”一个“支”字既昭显个性也温情盈盈。《贵宾驾临》里,“到小兔长到撑满笼子的时候,母亲把它杀了,做成一道菜。我们问是什么肉,她也不说,儿子眼见笼子空了,气急败坏地大哭起来,张开嘴,嘴里还含着一块肉。”这样的文字是多么的“狠”,让我们体会无意之下造成的伤害,小主人公在失去爱的那种令人怜惜的伤痛和无奈。

  写到美,一位喜欢陈永平作品的读者在博客里评论:《在水在洲》是一篇描述里下河地区风景的文字,作者的一支笔把我这个宅男,硬是拉到了那个春暖花开的户外,白鹭、蝴蝶、油菜花、宽阔的河道…… 读着这样发自心底的句子我甚至感受到了春风吻上我的脸——

  “我们登岸,沿一条土路踏青。路两侧是高高的白杨,一阵风过,‘沙拉拉拉拉……’白杨林下,苜蓿、蒲公英、兔子苗、鹅儿菜都有自己一席之地。前头的友人突然停下来,指着坡面讨论。我趋前一看,是草莓,野草莓!起先看到的是两三棵,往前几步,林下的大片土地都被草莓的叶子覆盖了,叶间点缀着草莓,颗颗草莓都泛着鲜艳的红。村里朋友告知,野草莓不是吃的。谁说草莓一定要食用呢?它就是来装点乡村的美景的。”

  写到亲情,在《小姨回家》这篇散文里,自小被送养的小姨在37年以后回家:“母亲弄了条机帆船,去兴化城接小姨。天刚黑,外婆就上床躺着了,奇怪的是,还不让点灯。听到河面上‘突突’的声响,外婆呜呜地哭起来。小姨摸到外婆床头,抓住外婆的手叫:‘妈,妈!’外婆没有答应,捂着脸说:‘丫头,我生你不养你,我不是你的妈呀……我没脸见你呀!’母女三人在黑夜里互相搂着,放声大哭。这一哭,相隔37年。”读到这段文字我掩面而泣,此情此景有谁能不动容?

  汪曾祺说过,写任何形式的文学,都得首先把散文写好。

  我几乎通读了陈永平的全部散文作品,因为喜欢,也因为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营养。

  陈永平的散文文笔隽茂动人,阅读起来十分畅快,趣味无处不在。他很少虚构,也没有精心编织故事,但每篇散文里都有意趣十足的故事吸引我。这些故事大多与高邮有关,是他童年的乡村生活,求学以后至今的城里生活;一半写了泥水,一半写了水泥,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他的书写是认真和饱含感情的,有着从容之下的沉静之美。对他描写的,讲述的,我充满好奇,每每恨不能抢过来写进小说。

  地方作者都有消化方言的问题,曾经做过播音员的他精通普通话,他能够将高邮的土的、鲜活的地方语言运用得非常熨帖,让高邮人读了亲切,外地人感到生动。在外生活有些年的我,读他的作品能够温习家乡的文化和语言,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

  好的散文是说事的,说人和物的事,散文其实和小说没有严格的界定,以是否虚构说,散文一旦进入书写就已经在构筑虚构,这是写作的主观性决定的。早两年我就认为,像《大队会堂》、《档案里的纸条》和《遭遇吉日》、《蔡包子》这些被陈永平谦逊地称为小散文的,都可以归入小说范畴,因为这些作品都在说故事,并且说得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和耐人寻味。最近被证实了,有几篇在省级或者全国性的文学期刊都被视为小说发表,其中一篇还被《小说选刊》选载。

  有人遗憾陈永平的文章大多是千字文,这是报刊杂志对散文作品篇幅限制所致。短也没有什么不好,古今中外的优秀散文大多是精短的。世代相传的《古文观止》是短篇集成,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也只有81个字。再说国外,诸如雨果、川端康成等大家的成名散文作品也都在千字左右。好散文对语言要求非常高,好作家经常为了寻找最贴切的语言寝食不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的短文章比长篇大论难写。有时就一好选题,我要陈永平来个急就章,他总是说不行,得想一下,考虑两三天再动笔。因为写精短文章的缘故,他文章的语言把控得非常到位,不温不火,不徐不疾,有很好的精巧的叙事节奏,几成他的特色。

  陈永平就凭着这些作品慢慢地积攒着他的文学成就,并不只是在高邮,成为一个在国内受读者和文学编辑关注的作者。

  前阵子遇到《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一直对高邮文学创作给予各种支持的他,非常关心包括我在内的高邮作者,他和我说了好一会儿陈永平的作品,为他的成就高兴。省城一位高邮籍文学前辈几次对我夸赞陈永平的作品,说:不得了,不丑不丑,有大气象!

  一个读者在博客里写道:“稼禾尽观(陈永平博客名)的文字在他的博客里可以读,在《扬子晚报》、《高邮报》的副刊上也可以读到,作为喜欢稼禾尽观作品的普通读者,我更愿意作者集结成册,出一本书。如果有一天我在书店见到先生的书,我自当毫不犹豫买下来,先睹为快。这样的文字,我非常喜欢,朴素自然,深得汪味文风三昧。”

  我所知道的是,陈永平还不想马上出自己的集子,也不愿意我介绍他加入什么协会。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在工作之余,他以读书写作陶冶身心并乐在其中。

  近年来,我们高邮的散文随笔创作异常活跃,高质量的作品不断涌现,理性与思辨之美较强,而精神的高蹈和思想的超越,内在气质的丰沛充盈则应该是追求的。我们要“脱小”,到更大的平台和媒体上去展示作品,到墙外去开花,像陈永平这样勇于到大报刊投稿和发表的应该成为榜样,这样我们的文学群体影响才更大。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我希望高邮写散文的作者尝试创作小说,能写好散文的一定能写好小说。

  我再见到王干老师,要请他写一幅“静水流深”的大字送给陈永平,以为鼓励和为他加油。王干的书法现在行情大涨,有人拿莫言的书法作品换,收藏者还挺不情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盂城驿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版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第17版:专版
   第18版:专版
   第19版:专版
   第20版:专版
   第21版:专版
   第22版:专版
   第23版:专版
   第24版:专版
   第25版:专版
   第26版:专版
   第27版:专版
   第28版:专版
   第29版:专版
   第30版:专版
   第32版:专版
   第33版:专版
   第34版:珠光豪庭
   第35版:专版
   第36版:广告
静水流深
八天弟子
“吃轮伙”
睫毛边上的风景
高邮报盂城驿05静水流深 2013-10-18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