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衣
  □  姜善海

  旧时,物资馈乏,温饱难济,生活艰难,衣食住行,衣虽在首,乡村人家还是以吃、住为头等大事,作出第一位的保证。穿衣一事,则就简慢、将就得多了。有这样的几句话,可见简慢之一斑——

  “不笑补,不笑破,就笑日子不会过”;

  “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把老三”;

  “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又三年”;

  “有钱没钱,做双新鞋过年;有钱没钱,洗洗干净过年”。

  又有这样的几个字,可见将就之一斑——

  传。一件衣裳,老大嫌小,传给老二。老二长大,传给老三。上人的衣服,传给下人。

  补。破了就补,补了再破,再破再补。“百衲衣”不是假话。妈妈似乎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常在灯下一做就是深更半夜,做的全是一家老小七个人的缝补活。

  翻。新衣裳穿旧了,面子掉色了,打反,翻过来又穿一回新。旧衣打反是常事。

  改。大改小,面改里,单改夹,夹改冬——大人的衣裳改给小孩穿;夹衣、棉衣面子旧了,改作里子;秋装夹裤、夹袄衬进棉花,改成冬装,过了冬天,取出棉花,又改成春装、秋装。

  拆。实在不好再补再穿的,就拆,拆下补丁,拆下旧里子,硬铮的补丁还要再用。小时就怕被妈妈叫住拆衣裳。不准撕,撕破好的补丁,便要挨骂。要剪断一个个线脚,抽掉断线,拆下补丁,抹平,分类叠好,捆成补丁卷子。耐着性子,一坐就是半天。

  糊。不好再用的补丁和里子,用来糊“骨子”。糊两三层的“骨子”,用来做鞋帮,糊四五层的“骨子”,用来纳鞋底。

  借。出人情,穿得破旧,被人笑话,借穿新衣裳出人情是常事。庄上陈兆贵每年都要跟马宽高老爷子借一身加褂裤过年。王有恒结婚,被褥蚊帐都是跟庄邻借的。

  织。即家织布。家织布有两种,一是以麻纱织成的夏布,一是以棉纱织成的棉布。

  那时,不少人家在“十边”地上种有家苎麻。家苎麻的圆叶子,柔软结实,可作卫生纸,用于出恭。夏天,割下苎麻,捆好放入水中浸泡。麻秆很脆,中空,一折就断,断处皮秆分离,伸入一指,拉离皮秆,将皮捆成束,放入水盆再泡。用一种铜质的、像是鞋拔子的“麻刮子”一刮,刮去表皮,剩下麻筋。晒干麻筋,待冬闲时“绩麻”——用大拇指甲划出一根细麻丝,用右手拇指、食指将两股细麻丝一捻,顺手拉成麻纱,一圈圈叠放在身边的笆斗中。斗满,将麻纱绕在一块特制的小木板上,呈枣核状的一团,就可上织布机织成夏布了(有专门师傅带机上门织布)。夏布有染色的,也有不染色的。旧时乡村人家,穿夏布褂的、支夏布帐的很多。

  将棉花用捻线陀捻成棉线、织成棉布的,我们庄上似乎未有所见,但乡村人家肯定是有,因为有人上庄叫卖过家织粗棉布——棉纱被染成不同颜色织成的一种格子布。

  不少人家养蚕,将卖不出的“脚茧”剪破,去蛹,煮熟,锤烂,用手撕绷成网状,用捻线陀捻成细丝线,织成丝带,染成红色、黑色或是丈青色,做成裤脚带、裤腰带、围裙带,做成小儿的扎腰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10版:专版
   第11版:副刊
   第12版:专版
   第13版:公益广告
   第14版:教育园地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书记不识王氏父子
穿衣
杀年猪
邂逅高棉微笑
素雅白菜
高邮报副刊11穿衣 2018-12-28 2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