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招大引强,提升项目质态。要力争50亿元、100亿元特重大项目有所突破。推动机械装备、照明灯具、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汽车零配件等新兴产业,点对点、面对面做工作,招引更多体量大、质态优、附加值高的项目。
二、发挥园区效用,推动项目集聚。以三大园区为重点承担省级、扬州市级重大项目目标任务,80%以上扬州市级项目要落户省级开发区。发挥园区重镇的主导作用,将我市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建设为经济增长的突破重点。同时,各乡镇(园区)要准确定位1-2个主导产业,有效推动双向“飞地”。
三、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保障。实行挂钩制度。实施市领导挂钩项目制度,推进“店小二”服务模式。化解要素矛盾。全力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用地、人才等政策;想方设法“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增加流量。整合项目预审程序。对于条件成熟项目,开展一次性综合预审,通过预审的项目,所有涉审部门都应执行预审意见,并联开展项目审批。
四、严肃督查考核,倒逼项目提速。储备项目抓前期、开工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季度赛”,实施“月度通报、季度督查、半年考核、年终总评”的推进机制。从指标分解上,严格按照各乡镇(园区)发展基础及产业定位,差别化下达任务指标,加大存量工业用地盘活任务。从活动组织上,全年举行“正月十八”“4·18”“8·18”等三次以上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以活动营造项目建设热潮。
五、优化创新举措,重视人员培养。加大专项培训工作,每年组织1-2次重大项目外出集中培训,同时,组织部门业务负责人对乡镇(园区)一线人员开展讲解、培训。实行重大项目“管家”制度,每个项目明确一名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