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有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云南。那段旅程,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昆明、大理、丽江等地四季如春、风景如画,还有在千里之外的洱海与战友的一次难得相会。
在离大理古城不远的洱海边,我如约见到了老余。趁着离午饭还有半个多钟头,我们畅谈了起来,记忆的隧道一下子穿梭到了十年前,那段艰苦而又快乐的时光。
其实,我与老余人生轨迹的交集时间不到半年。他早我两年入伍,比我年长三岁,是班长也是兄长。我是因为参加大后勤的军事演习后受奖,团里才决定将我留下来带兵的,并从一大队调入老余所在的三大队。新兵连的那些战友,学兵队专业技能学习结业以后,纷纷奔赴全国各地的场站。偌大的营院住着军官士兵二十多人,大家一起训练、劳动、学习。那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在一个锅里吃饭,在紧挨着的两个寝室休息,在一个俱乐部政治学习、看《新闻联播》。对于老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一个人坐在大队部一楼廊檐的石凳上看书,有时会眺望远方,像是在朝着家的方向遐想。临退伍前,老余在我的《通讯录》中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
当听说我们的行程要经过大理时,我便萌生了会一会老战友的想法。毕竟,自他退伍一别,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我第一时间翻出了他的固定电话号码。然而,却被他早前工作的水泥公司告知,这个人已经离开单位辞职创业多年。那时,我们的微信战友群还没有建立。人越是难找,我越是想见到。怎么办?我又打电话到那家公司,恳请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想办法帮我问一问仍在公司上班的他之前的一些朋友,找一个可以联系上的手机号码。临登机前一刻钟,云南那边传来了好消息,老余的手机号找到了。
那天的午餐,老余选择在洱海边上一家颇具民族特色的农家餐厅款待我。那儿的风景特别美,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来这里就餐。我们边吃边聊,很是尽兴。从他的谈笑中得知,他妻子在附近的一所小学任教,他自己创办公司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后,夫妻俩买了车,并在城区买了房。他退伍回到家乡后,一直热心参加公益事业,还获得过不少表彰。我感受到的,是他满满的幸福。远方的战友生活得如此滋润,我不胜欣喜。
临别前,我向老余发出邀请:欢迎去我的家乡作客,我领你去看一看高邮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