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年轻人最向往的就是去参军。经过自己报名,街道或大队推荐政审,统一参加体检,公社人武部或革委会与接兵首长最后定人,这个名额就确定了。几天后,地方上一支锣鼓队就叮叮当当敲打着,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来到当兵人家贺喜。当事人参军后,这家人在当地一下子就受到大家格外的敬重,大门处贴着有“光荣人家”几个大字的醒目条幅,闪烁着过往人们欣羡的目光。
我那时在高邮吴堡中学高中部读书,同届的两个班有11个男生在1973年1月毕业时报名参了军。校革委会专门为他们举行了欢送大会,领导们陪同拍照留影,食堂给他们额外加了一顿餐,不少男女同学送上了钢笔、日记本。他们个个意气风发,乘机帆船到县里集合统一换装。而我,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面对学校河边码头处翻涌的浪花,暗暗发誓:等达到年龄,我也要去当兵。
后来我到校办厂当了学徒工,工作之余,我们几个同学工友喜欢哼唱歌曲,恰好那时流行“海魂衫”(就是白色底子上有蓝色横条的一种圆领衫),配上蓝裤子,穿起来有海军士兵的风采。我们几个都买了一件,唱起词曲烂熟的军旅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打靶归来》等,走上街都劲抖抖的,兴奋得如痴如醉。
很快达到参军年龄,几个发小聚在一起,商量去当兵。我家就我一个男孩子,就考虑怎么说服父母。我话一开口,父母先怔了一下,相互对视一会,后竟然都点头同意了。原来父亲在1949年大军过江前,就从江都宜陵老家带几个小青年到高邮部队驻地报名参军,首长见他有些文化,就动员他去扬州苏皖第二行政区师范考学。母亲呢,新四军来到她家临泽东五里梆沟村,外公外婆不怕小鬼子、“二黄”侵扰,倾力帮助,最终母亲在要跟着部队走的一个天黑风大夜晚,被外婆顾惜年龄小拦了下来。他们都曾有过当兵的心愿,只是错失了时机。现在,见我下了决心,就毫不犹豫支持了我。
当年12月中旬,到临泽中学体检,还没过几道关,就因视力问题被刷下来了。到部队穿军装的美梦破灭了,我心里伤痛了好多天。好在两个同去的发小当上了兵,其中一个给我来信安慰,并寄来一件七成新的士兵上装。
再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省城进修本科。1984年11月,省城对在校大学生登记兵役证,我幸运地被录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类预备役,终于间接地了却了当兵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