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归博士后师仁义:师者仁心寄桑梓

  □ 郭玉梅 孔令玲 文 金宸 摄

  人物名片

  师仁义,1988年出生于高邮。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Nature. Catal., Nature. Commun., ACS Catal., Chem. Commun., Chem. Eur. J.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超过40篇,文章引用超过3100,个人h-index为24。

  他是科学技术探索前沿的“追光者”,是高邮与西安交大产学研合作的“摆渡人”,是桑梓情深的“归巢燕”……从瑞士实验室的攻坚者到科研高校的导师,师仁义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如今,身为高邮市科技镇长团一员的师仁义,搭建起校地产学研合作的桥梁,让日内瓦湖岸的钻研精神在高邮湖畔生根结果,将深深桑梓情化作推动家乡产业振兴的澎湃动能。

  “追光者”——

  从高邮到瑞士的学术远征

  回忆起自己在高邮镇长庄村的童年时光,师仁义的眼角便漾起笑意。“小时候,家门口的草堆都能成为我和小伙伴们的‘游乐场’。”师仁义边说边笑。水乡的灵秀水土,悄然滋养出他心中求知的种子。十余载求学光阴里,故乡的晨雾与灯火,始终照亮着他向学的路。

  2007年,从高邮中学毕业的师仁义,带着水乡赋予的灵气,走进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1年,他又叩开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大门,一路读到化学博士;2016年,师仁义继续在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深耕博士后研究。“上学时,我最爱泡实验室,为了等一个反应结果,在实验室熬通宵是常有的事。”回忆起求学时光,师仁义的眼神透着光亮。

  求学路并非坦途,导师们便是照亮前路的星辰,他们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深深影响了师仁义,其中,武汉大学的雷爱文教授是他最难忘的导师。“爱文教授每天早出晚归,工作非常刻苦,甚至出国出差回来后也不倒时差,就是为了能把更多时间用在科研上。”师仁义说,爱文教授常教育学生学无止境,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献,常是书不离手,更是手把手指导学生。这份执着的钻研精神,不仅刻进了师仁义的学术基因,更成了他日后教书育人的标尺。

  2017年,师仁义远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瑞士期间,师仁义参与了一个关于乳酸硝酸酶的课题。“这个酶的合成过程非常复杂,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才成功合成并验证了结构,最终确定了其具体结构。”师仁义说,试验过程虽然艰难,但是,当看到成功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9年,面对欧洲高校递来的橄榄枝,师仁义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现在国内发展的机会很多,我更想把我所学的技术带回国内。”2020年,师仁义入职西安交大。现在,他带领西安交大4名博士、4名研究生,专注于有机电化学合成、精细化学品的高效绿色合成、锂电池以及钠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设计与合成等领域的研究。

  如今,师仁义自己也从一名学子成为导师,走上了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并行的“追光之路”。师仁义将导师们对课题的钻研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以“学无止境”的理念启迪学子,就像当年雷爱文教授手把手指导他的那样,带领学生攻克技术难关,拨开学术“迷雾”。

  “摆渡人”——

  从实验到实践的智创联结

  “每次回高邮,我总要吃上一碗阳春面,加个荷包蛋,那味道在西安吃不到。”谈及家乡味道,师仁义眼里满是眷念。他说,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筷子一戳冒油”的高邮咸鸭蛋,是他在瑞士时念念不忘的乡愁。这份乡愁,更化作他推动家乡发展的动力。如今,师仁义不仅是照亮学生求学之路的“引路人”,也是高邮与西安交大产学研对接的“摆渡人”。

  早在6年前,高邮就与西安交大开启了合作,共建了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高邮分中心。这期间,西安交大的多位教授也来到高邮挂职科技镇长团成员,杨斌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师仁义说,一次,杨斌教授知道他是高邮人,就在与高邮市委组织部领导交流时提到了自己,力荐他也加入科技镇长团的队伍。“我们学校与我的家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次推荐,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希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师仁义说。去年10月份,师仁义被选派为第十七批高邮市科技镇长团团员,从此,“回家”成了工作日常。

  正式加入科技镇长团后,师仁义走“亲戚”也变得频繁了。而他走的“亲戚”也格外特别——传艺钠电的生产线、航天锂电的研发车间、华富公司的实验室……“这些都是我们科技镇长团常常走的‘亲戚’,深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一同研讨,才能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师仁义介绍道。在与企业的密切交流中,他敏锐洞察到,高邮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困于电池性能不稳定的难题。为此,他积极联络新能源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了一支“智囊团”,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智力支持。下个月,他将再度携手“智囊团”,深入走访我市新能源企业。此行,他们将围绕电池性能的优化提升,与企业展开深度对话,力求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师仁义还担任着扬州日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他认为,“科技副总”的发光点,就是帮助企业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聚焦科技瓶颈、聚集科技资源的问题,进而快速且高效地助力企业创新。去年,日兴生物遇到了技术瓶颈,其研发的油墨性能稳定性欠佳。师仁义得知这一情况,便第一时间前往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寻求技术瓶颈突破口。借助自己的“科技朋友圈”,师仁义积极联络对口专家,经过多方努力与研讨,最终成功为企业提供了解决方案,彻底攻克了这一难题,助力企业摆脱困境,保障了生产经营的顺利推进。

  “归巢燕”——

  从异乡到故土的赤子情怀

  “家乡的变化太大了!”采访中,师仁义语气里满是骄傲。他告诉记者,以前从西安回来要先坐高铁到扬州,再转车才能到达,一路要颠簸大半天。现在,高邮有两处高铁站,高铁直达高邮。除了坐高铁,坐飞机也很方便,两小时到扬泰机场,再打个车就到家了。交通的改善,不仅拉近了他与家乡的距离,更让他能随时带着西安交大的专家团队“空降”企业现场。

  师仁义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高邮是“鱼虾满舱、稻米飘香”的鱼米之乡。有一次,他联系了一位新能源领域的专家一起来到高邮,在走访了多家企业后专家感叹:“没想到鱼米之乡高邮有这么好的工业基础,产业链比想象中完善多了。”这话让师仁义心里暖洋洋的。他知道,家乡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近年来,随着高邮光储充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与高邮企业的接触中,师仁义了解到企业在发展中常常遇到技术瓶颈。“企业要突破技术瓶颈,产学研合作是条快车道。”师仁义说,企业需要高校的“智力引擎”,高校也需要企业的“实践战场”,只有让实验室的成果走上生产线,科研才算真正完成了“最后一公里”。

  师仁义的爱人是一位陕西姑娘,如今,她也爱上了高邮。“高邮的变化日新月异,我的爱人非常支持我为家乡出力。” 师仁义表示,家人的理解让他更无后顾之忧,在他的推动下,西安交大与高邮的合作正从技术对接向人才培养延伸。眼下,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任期将满,师仁义选择留任,继续为家乡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从高邮湖畔的懵懂少年,到实验室里的严谨学者,再到奔波于校企之间的搭桥人,师仁义用脚步丈量着对家乡的深情。“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论文发表,更在于让技术走出实验室,为家乡的发展实实在在做点事。”带着这份朴素的信念,师仁义在继续书写着新时代“邮”子与家乡的动人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版
海归博士后师仁义:师者仁心寄桑梓
我是高邮人
高邮报专版04海归博士后师仁义:师者仁心寄桑梓 2025-07-29 2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