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排演“文娱”

  □  袁长湧

  五十多年前,大队排练演出“文娱”,也就是演出扬剧剧目。在那特殊年代,能看到扬剧演出,的确是轰动乡里的盛事,在我少年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哪个大队可以排“文娱”,取决于这么几个条件: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演员阵容,男女主角、配角,绝大多数由本大队社员担当。其次,要有会敲锣鼓家伙、拉二胡这些懂得戏剧音乐伴奏的。再次,要能得到公社、县文化部门在剧本、排练、演出等方面的指导。很幸运,我们大队在1970年前后,几乎每年都会排“文娱”,举办文艺演出。

  演员由大队从形象、嗓音、气质等方面简单挑选一下,都是本庄人,谁会什么都有数。人数大约七八个,顶多十人上下。对演员最大的要求,尤其男女主角,要会背台词,大段大段的唱词都要在两个多月排练期间背熟。其他配角等要有一定的文化。这些被选中的社员,洗洗腿上泥巴,穿上布鞋,挽着裤腿,来到大队部集合。他们就着简单乐器,在简陋的舞台上演绎着波澜壮阔、悲喜交加的曲折故事。

  演出服装都是平常穿的,符合剧情需要就行。记得有一出反映共产党游击队的剧目,男主角着装就是他平时穿的、盘着一字纽扣的深蓝色对襟褂子,黑色裤子;女主角服装也是平时穿的大半新的衣裳。其他配角、龙套的服装没什么特殊要求。有一次我在大队文娱队里扮演一个国民党兵。这个兵端着枪在台上右侧一站,后台共产党游击队喊杀声起,他倒拖着枪,在锣鼓声中慌慌张张地从舞台左侧逃了下去。在台上拢共不超过三分钟,没有一句台词,但要求穿黄军装。我借来的军装旧了,肩膀、背部都打了蓝色补丁。当年我虚岁十四,宽大的旧军装套在瘦小的身体上,很不合身,显得特别滑稽,一上场,引得台下一阵哄堂大笑。

  道具都是自制的。长枪、短枪,由本村木匠制作。自制的布景非常简单,寥寥几笔,画一个窗户,表示室内;画几枝芦苇,表示湖边、江边或河边。乐队,一般就是一把二胡,配上鼓、锣、镲、小锣,坐在长条凳上演奏。

  剧本是县里发下来的,油印的剧本散发着墨香。相比较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大队演出的剧本,情节、人物、场景较简单,适合乡村演员演出。

  正式演出在年初二晚上大队大会堂里进行。最兴奋的是儿童,为了占一个好位置,他们早早地扛着板凳到了大会堂里。大会堂内泥土地面凹凸不平,丝毫不影响他们把四条腿的长凳、短凳放得平平稳稳。人们陆陆续续来到,不多久,偌大的空间就被占据了一半,再一会,人已满满当当,再后来,晚来的就要找地方挤挤了。占了前三四排的,还可以坐着,后面的全部都是站着。晚来的小朋友,只好在戏台两侧站着看。

  正戏之前,照例是一段“三句半”,四个演员脸上打了一点胭脂简单化妆上场,面对观众一字排开。形式非常简单,前三人一人一句,每句七个字,一字一顿,第四个半句,三个字,急促收尾,敲一下手中的小锣。第一个人接着再念,依此往复循环,一般六到八个段落。内容多是宣传新风新事、勤于劳动之类,非常风趣、诙谐,大家喜闻乐见。

  锣鼓家伙一开响,正戏开始了,霎时间全场寂静,最爱动的小朋友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跌宕而起伏。锣鼓声急促,观众的心情紧张,心像是被吊到了嗓子眼。二胡声舒缓,观众的情绪放松,仿佛放下了肩上的千斤重担。“梳妆台”过门之后,大段的“大陆板”,时快时慢,观众的呼吸也随着演员的演唱而时急时缓。中间清板(节奏朗诵,无伴奏,以板击拍)清唱时,全场鸦雀无声,观众直勾勾望着演员,待到最后一句长腔收住,才缓缓回过神来。

  浓浓的乡韵化不开、磨不去,沁入心田,融进血脉。当时的我认为,扬剧是最优美、最动听的剧种。现在,扬剧吸收其它剧种精粹,表现手法更为丰富、细腻,表达方式更为曲折、委婉,也更受人们的欢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版
晒伏与歇夏
坍塌的院墙
被窝里读信
排演“文娱”
西瓜往事
那年我想去当兵
高邮报副刊03排演“文娱” 2025-07-29 2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