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奋楫扬帆逐浪高
1、擦亮招牌显底色,健康城市建设展露新颜。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病媒生物防制药物覆盖率和到位率达100%,常态长效建设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96.4%。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推广使用健康素养评估系统4万人次,开展健康下基层“五进”活动88场,举办健康夜市、健康科普征集大赛等特色活动,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打造“1×4×7”社会健康治理新模式,获评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
2、改革发展不松劲,县域医疗高地不断巩固。深入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市人民医院临床服务等“五大中心”提档升级,重症监护中心入选“千县工程”综合能力提升项目,获得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资质。市中医医院通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复审,新增扬州市中医重点专科4个、首批中医特色专病3个、中医特色专病建设单位4个。
3、实干争先有作为,基层卫生工作创新出彩。在全省率先建立基层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造231个“健康治理型”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心电一张网”,新增省社区医院、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各2家。《高邮市积极开展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成效》被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报信息》刊载。我市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在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4、城乡联动更紧密,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下沉。深化“县域+区域”医共体共建,一体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先后建立“派驻第一书记”“技术顾问”“总药师”“县级医师参与基层签约服务”等工作制度,推进区域医共体医保基金统一打包,建设区域医共体“智慧药房”“重症救治单元”,工作经验被《新华社》《健康报》宣传推广,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医共体建设优秀案例。
5、医防协同促融合,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升至103元,项目完成率达99%以上,新(改、扩)建村卫生室10家。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型医院6家、基层慢病筛防中心5家。推进体卫融合,培育健康和社会体育指导员225人。拓展家庭医生签约形式和“点单”内容,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47.9%、82.5%。
6、多措并举强引培,卫生人才队伍扩容蓄能。建立“编制周转池”(100个),加强高层次及紧缺型人才引进。在乡镇卫生院编制总数中为乡村医生单独核编,让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考试进编。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委培、备案制招聘等方式,招录引进卫生人才236人,其中研究生39人、大学生乡村医生7人。发挥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作用,培养医防复合型人才143人。
7、用心用情惠民生,重点人群保障彰显温度。高质量完成15项民生幸福工程,其中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2.15万人、妇女“两癌”筛查2.5万人、儿童视力筛查1.2万人。职业病防治工作接受国家卫健委现场调研并得到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在全省职业健康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被《健康中国观察》刊登推广,获评全国第三批健康企业建设行政推广优秀案例。
8、政策保障见真章,普惠托育服务更加精细。深入推进生育登记“一网通办”,生育服务管理更加便捷便民。促进医育融合发展,19名医务人员入驻托育机构、向日葵亲子小屋担任保健副园长。试点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建成高邮镇盐河社区托育点。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家、托育服务指导站6家,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达4.2个。
2025行稳致远谱新篇
1、坚持共建共享,打造健康城市建设样板。深入实施“健康高邮2030行动计划”,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镇成果,推动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规范化运转。以“健康体重”为切入点,提高医疗机构健康科普能力,创新创优健康教育方式,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坚持深化医改,强化县域龙头功能定位。统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加快补齐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国考”短板弱项,人民医院达到B等次,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紧盯示范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确保22项绩效目标保质保量完成,力争在国家终期考评中取得较好成绩。
3、坚持均衡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县域+区域”医共体共建,聚焦居民就医诊疗秩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等核心指标,建立城市支撑基层的稳定机制。推动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优化完善“十大功能中心”,提升区域辐射能力。
4、坚持强基固本,推动基层卫生创新发展。积极上争资金和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池,推动更多财政投入、人员编制、改革试点、先进技术等资源向试验区汇集,切实推动试验区建设取得创造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基层医疗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实现全覆盖,新增市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2—3个。
5、坚持提标扩面,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做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化家医签约“六个拓展”,年内一般人群、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提升1—2个百分点,家庭药师团队参与慢病患者用药指导率达60%。健全医防融合体系,持续推进健康管理型医院、基层慢病筛防中心建设。
6、坚持智慧赋能,提升健康服务便捷水平。加快推进全民智慧健康工程,有序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向全体居民开放。打造“数智医疗平台”,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促进医院内、区域间信息联通共享,扩大检验检查结果同级互认覆盖面,为居民提供更加连续、综合、适宜、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7、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办好卫生健康领域民生幸福工程,持续强化老龄健康、妇幼健康、职业健康等重点人群管理,完成重大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管理任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积极落实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