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0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南园我的家

  □  卢世平

  在高邮大运河东三十里,从百度地图上看,要放大放大再放大,才能找到我的家乡大卢村。然而,就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南园,被扬州市列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据我族卢氏家谱记载,祖先卢公是明朝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徙过来。到了上世纪初,祖父以教书行医为业,33岁时生下父亲卢筱仙。1921年,便将大卢村河南墩子上的老房屋,拆除翻建四合院。祖父还特地邀请了当时书法大家,江苏省都督程德全的幕僚,三垛镇陆亦奇先生为四合院题了院名“南园”,同时弃文从医,恢复“金瓯堂医馆”,普济世人,广积善缘,陪植子女。

  父亲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爷爷的精心教育下,熟读四书五经。14岁为塾师,17岁随祖父习医,对中医辩治方药,得其真谛,20岁悬壶乡里,善治肝胆脾胃瘟疫等疑难杂症,常怀“医乃仁术”之心,善待每位患者,临床诊疗一丝不苟,声闻遐迩。

  1956年,父亲考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期间,曾参与江苏省中医学校教研室主编的《中医学提纲》教材中“伤寒论”章节的撰写,得到周筱斋老师的好评。因他品学兼优,临毕业时,校长、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承淡安先生,极力举荐他留校,或到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工作。当父亲征询家里人意见时,得知家乡正在进行公私合营,三垛镇成立了公社医院,缺少中医人才,院长冯克中邀他回来。父亲为了家乡中医事业的发展,二话没说,便婉谢了承校长的举荐,爽快接受了家乡冯院长的邀请,主动放弃到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三垛,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家乡人民。

  我在外40多年来,每当想起爷爷弃文从医建南园,父亲婉谢荐举回家乡的豪情壮举,就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南园的精神与文化,南园的医术和医德,早已根植于心。

  2011年春节刚过,我带着工人进驻南园,规划设计,选材购料,填塘修路,施工装修,很快在原址原貌,重建南园。

  十年后,南园建成了,青墙黛瓦,绿树掩映,古朴典雅,鸟语花香,基本恢复了昔日之风貌。在布局上,我特别注重加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因我学过中医,虽然没能成为中医人,感到遗憾,但我和所有南园人一样,对祖传中医药文化情有独钟。我在南园设置了文化展示室,展示先祖生平介绍以及与当地名人交流的书法金石作品。实物展示室,展示南园历代中医人用过的配药工具,碾槽、药戥子和铜捣筒等,还有中医望、闻、问、切基本理论。医馆展示室,还原了当年金瓯堂诊所全部设置,书橱、诊桌、脉枕以及纸墨笔砚齐全。目的就是让周围更多的百姓知道中医,了解中医,感受中医,传承国粹,让大家自觉提高全民健康意识。高邮市卫健委知道后,多次派员实地考察指导。年初,扬州市卫健委经评比审核公示,正式发文把我的老家南园,列为扬州市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将“卢筱仙故居”对外开放。

  南园,我的老家。百年来,南园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一方百姓的健康,为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悬壶济世,医者仁心,默默奉献的精神将世代相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访谈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教育园地
   第06版:副刊
   第07版:身心健康
   第08版:专版
乔竦身世补遗
百年南园我的家
胎咍、出息之小析
腌猪头
竹花
高邮报副刊06百年南园我的家 2023-01-06 2 2023年0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