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人们去郊外踏踏青,看着满地的野菜,回想起儿时挖野菜的经历,总是那么富有诗意,充满情趣,可我总想起的是明代王磐的《野菜谱》。《野菜谱》把家乡常见的野菜资料汇集起来,一菜一图,除了介绍可供食用的方法之外,还配有歌谣。
高邮是水乡,旧时水患连连,大水后必有大旱,水、旱、蝗灾等天灾不断,底层民众更加饥寒交迫,常常挣扎在死亡线上。每当荒年到来时,饥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只能啃树皮、吃草根、食野菜度日。具有进步思想、同情人民疾苦的王磐,从便民识别出发,编著救荒目的的《野菜谱》。如高邮农村常见的猪殃殃,王磐在《猪殃殃》的说明中写道:“猪食之则病,故名。春二三月采之,可熟食。”“猪殃殃,胡不祥;猪不食,遗道旁;我拾之,充糇粮。”原来猪殃殃不可喂猪,连牲畜都不吃的植物,人却冒险拾来权当干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救荒的食物源。何等心酸!
高邮本地有许多“草”在《本草纲目》记载成了药能治病,如苍耳草治鼻炎,淡竹叶退热,蒲公英、紫花地丁消炎,仙鹤草、茅草根止血,妇女病用益母草,车前草消水肿等等。高邮本地草药众多,既不花钱又可治病,更能方便群众,有经验的老百姓现采现用,药效更好。说来也有点神奇,有些草药确有特效,那时高邮就试验用青蒿治疗疟疾,到现在还在民间流传,去年,青蒿素的发明者屠呦呦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如蒌蒿素有“野菜之冠”的美誉。芦蒿薹子是美味极清香,是汪曾祺笔下美食。蒌蒿之香带有一股天然的野性,略兼清苦的药味,清远怡人,嚼之清脆。清香中渗透着汪老笔下“新涨春水的味道”。“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又名芦蒿、黎蒿、白蒿、水蒿等,我们这里都习惯叫芦蒿薹。《本草纲目》注:蒌蒿是一种药食兼用的野菜,不但美味可口,还能降血压、降血脂、养肝健胃、清热解毒消炎,民间常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高血压、癌症等病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乡村的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更加茂盛,田埂边、水沟旁各种小草钻出泥土,露出清新的笑脸。田畴、花圃间除草,如果不识本草的药效,用来营养保健,很多药草被弃,实在可惜。我时有幻想,草药来源于大自然,能把家乡常见的野菜资料汇集起来,也编个当今野菜谱,让这天地的恩赐为广大的百姓造福,代代相传。
想来王磐和汪曾祺做梦也不曾料到,他们对高邮本草的关注,一如立春后蒌蒿,伴着泥土香,在漫漫光阴里浓缩精粹,在繁花深草间收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