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1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得珠湖一脉香
  □ 吴永煜

  想在网上探寻一下为什么高邮湖叫“珠湖”,没搜到满意的解答。却意外地知道了朱楠,细读其人其事,不禁感慨良多,真可谓:百年身后清风在,留得珠湖一脉香。

  史志记曰:“朱楠,字梅庵,祖籍高邮人。清道光庚子年(1840)举人,乙巳年(1845)进士。少时自特立,振拔于汶汶之中读书尚志,壮岁遂已成名即为部曹。当时少年即为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正四品),担任一年后,因为耻于与事事争捷径的官吏共事,便请辞回家。咸丰年间,负责守护高邮湖大堤,加知府衔。为官期间,留心水利,实心实意,不辞劳苦,保护桑梓百姓。未贪污一钱,未强勒一富户,未藏匿一奸人。晚年罕归故里,居于僧院。精于制义,曾主讲于高邮珠湖书院。卒年五十九。”

  所以一字不落地录下这些文字,实在是因为太让我感动了!前贤有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朱楠的行止,堪可为锃亮的明镜。用这面镜子,观照当代某些官员的行为举止,会让我们掩卷沉思。

  首先看朱楠的第一次辞官吧。不是因为职务小,也不是因为俸银薄,更不是做错了什么而“引咎”,而是因为“耻于与事事争捷径的官员共事”。什么是“争捷径”?就是那些官员不真心为老百姓办事,一心盘算着为自己捞政治资本,为升官铺路而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按理说,这也没他的什么事。可他就是眼中容不得沙子,不愿同流合污,故而洁身自好,离却狗苟蝇营之地。这对于那年头十年寒窗、千辛万苦才取得功名的读书人而言,委实是需要一种决断和勇气的。也许正是他的光明磊落,才又被朝廷启用,以知府衔的身份守护高邮湖——即珠湖——大堤,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和对大堤的重视。朱楠果然不负众望,不辞劳苦,保护桑梓百姓,应该说很“勤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千里做官只为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惯例在他这里破了例。朱楠硬是“未贪污一钱,未强勒一富户,未藏匿一奸人”。请注意:这是后人的认定,而不是朱楠在“反腐倡廉”会议上的自我表白。一个封建时代的朝臣能够自觉地不搜刮百姓,不和“大款”搅合在一起,不搞“官商勾结”,真可谓凤毛麟角了。也正因为他腰杆挺得硬,所以才敢“不藏匿一奸人”。对照朱楠这面镜子,不知那些落马的抑或还未暴露的大小“老虎”们脸何处搁,情何以堪?

  朱楠一生两袖清风,属真正意义上的“裸官”,所以他才“晚年罕归故里,居于僧院”。他是贫穷的,没有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物质财富。然而,他又是富有的,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精于制义,他晚年曾主讲于高邮珠湖书院,并留下了《河渠志》《茭荡闲鱼诗文选》等著作。

  朱楠最终长眠于高邮,与珠湖相伴,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了。可是他的品行,他的精神却没有远去。对于今天的勤廉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朱楠,恰如那珠湖的百亩莲花,清风阵阵,留给我们永不消逝的一脉清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报告解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教育园地
   第07版:盂城驿
   第08版:专版
南瓜饼
外婆桥
留得珠湖一脉香
高邮的本草
由兰州拉面想到的
高邮报盂城驿07留得珠湖一脉香 2016-01-01 2 2016年0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