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7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睡的辉煌
  □佟道庆 

  听说安徽淮北市博物馆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改名为大运河博物馆。当时心生疑惑:素称能源之都的淮北市水少山多,遍地煤矿,更不见运河的踪影,何来运河博物馆?今年五一节去淮北探亲,在胞妹和子女陪同下专程走进博物馆,去听听淮北人讲述的关于大运河的故事。

  大运河博物馆地处市府广场南侧,地势开阔,小车直达馆前。移步下车,丛丛月季花笑脸迎客。迎面装饰墙上,一排大气庄重黑色行书“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馆名扑面而来。馆名为著名文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委员会主任委员罗哲文先生题写,苍劲的书法,宏伟的建筑,相得益彰。

  我们常说的中国大运河,实际包括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大水系,如今日夜流淌仍为社会作贡献的是京杭大运河,深埋地下鲜为人知的是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陈列的便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隋唐大运河淮北段遗址首次考古发掘的辉煌成果。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当年隋炀帝征360万民工开凿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征10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三年后又征100万民工开挖永济渠引水到北京南;又过两年再开挖江南运河直抵杭州。至此,耗时6年征用民夫500多万终于完成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河水流经东西南北九省市全长2700多公里的世界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对于隋炀帝开运河一事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折中的说法是隋炀帝开运河“害”于隋而“利”于唐、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至今被人传诵,大约是诗人为隋炀帝说了一句公道话。

  公元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也多次对大运河进行疏通整治,最大的动作是将隋唐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向西绕道洛阳,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路程缩短900多公里。自此原来风帆如云,舟船如梭,辉煌700多年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使用率下降开始被冷落。加之战乱,黄泛水灾,年久失修,这条曾经一头连着隋、唐、宋三朝都城,一头连着经济发达的江浙,催生过运河边一系列繁华都会的诞生,造就了风帆接南北、烟波阅古今辉煌历史的文化长廊最终被淹埋到深深的黄土之中。除一头一尾并入京杭大运河外,绝大多数地段“河道湮废几与岸平,车马皆行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地面遗址很少,有的地段无影无踪连基本走向也成为历史悬案。如此沧桑巨变,是何等惊心动魄。

  过去人们对隋唐运河的了解,多来源于各种史籍方志,缺乏实物佐证。1998年淮北修筑公路时,发现很多唐宋时期的古瓷,同一处民居拆迁时,又发现房基下有一层又一层的石板,总是取之不尽,社会传言越传越神,有的说是隋唐古墓,有的说是隋炀帝行宫,省文物局考古所专家到柳孜村现场调研认为这是一条修在隋唐大运河遗址上的公路。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轰动。1999年5月,省、市、县三级文物专家考古队进驻濉溪柳孜村。通过近七个月的艰苦劳动,在1000平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一处大型货运码头、8条唐代沉船、唐宋时期来自全国20多座窑口的精美瓷器近2000件,以及数万件陶瓷碎片和各种工艺品。柳孜村运河遗址为研究运河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也澄清了通济渠基本走向的历史悬案。这次考古成果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柳孜村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淮北隋唐运河遗址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徜徉在一个个展厅中,有如在历史隧道里欣赏着先贤创造的隋唐运河文化艺术长廊。运河遗址出土的精美瓷品,流光溢彩,每件展品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正宗的高古瓷在目前文物市场上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

  “运河遗韵厅”是柳孜挖掘出土的运河遗址复建。展池约60米见方,池中是文博专家精心保护的8艘唐代木船原件、宋代石筑码头以及众多陶瓷工艺品。通济渠隋唐时称汴河,它从河南开封向东南流经安徽淮北,到江苏盱眙入淮,全长1300多公里,是隋唐运河的骨干河道。柳孜村原为通济渠边一重镇,这里人口众多,镇上“有井百眼,庙宇99座”,天王寺院24米高的方塔宏伟壮观,这是一处重要的漕运码头,十分繁荣,朝廷在此设有钞关、驿站、官仓等机构,并有军队长年驻守。当年镇上老街商铺云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河中是舳舻蔽水帆樯林立,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写的都是通济渠。如今这8条唐船、宋代码头及众多陶器工艺品都静卧在展池中默默无语;岸边柳孜古镇街巷也寂静无声,不过此地无声胜有声,任何历史都不会沉默的,我耳边仿佛传来《清明上河图》中市井喧嚣……

  通济渠渠宽40步,河边筑驿道,道旁栽柳树,因此隋堤烟柳便成为历代诗词中的一景。不过隋堤烟柳总是绾结着隋代的灭亡,有些诗词读后总是徒增许多感慨。此时我忽然想起高邮乡贤汪曾祺在“贺家乡文联成立”时也写过“风流千古说文游,烟柳隋堤一望收”的诗句。不过汪先生的“烟柳隋堤”只能用泛指来解释,因为历史上隋唐大运河从未流经过高邮,高邮何来烟柳隋堤?

  走出博物馆,那种灿烂古文明失而复得的喜悦漫溢心头,柳孜运河文化遗产是不可估量的财富。柳孜这个小村庄一定会像马王堆、周口店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传播,安徽淮北隋唐大运河的故事肯定会继续讲下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盂城驿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教育园地
   第08版:专版
我学《弟子规》
沉睡的辉煌
不亦乐乎
哪里才有《隔档栽》
高邮报盂城驿03沉睡的辉煌 2015-07-03 2 2015年07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