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买了一本带汉语拼音的《弟子规》,一字一句地阅读学习。
友人很有些不屑:一大把岁数了,还学什么《弟子规》。
友人的不屑似乎有点道理,弟子者,学生也,子弟也。弟子规者,做学生应守之规矩,做子女应懂之规范。你个苍颜白发者,学那些小孩的玩艺,有用吗,有趣吗。
先不说年龄大小与学习《弟子规》作用之大小、趣味之有无之间的关系,仅就学生来说,从来与年龄无关。“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说到年龄。孔子说,与几个人在一起,这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也就是说他们某一方面一定比我强,值得我学习效法。那个强者兴许就是个乳臭未干的懵懂少年。“终生学习”更是淡化了年龄概念。学生,不是狭义的在校读书的小孩,而是广义的所有求学者;学生,不是一个阶段性概念,而是一个状态性概念。一个人只有以学生的谦卑状态对待知识、对待世界、对待一切未知之事物,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更新到老。
《弟子规》置于案头,不知读了多少遍。第一遍是正音释义,无障碍阅读。我上中小学的时候,虽然也提倡讲普通话,但教我们的老师大多是外地人和本地耕读教师,他们的普通话不够普通,我们这些学生的普通话自然不会普通到哪去。第二遍是参照《论语》阅读。我以为,《弟子规》是通俗版的《论语》,其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从,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源自《论语·学而第一·第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它的每句话几乎都能从《论语》里找到出处,参照《论语》阅读《弟子规》,不仅学习了《弟子规》,还深化了对《论语》的理解,一石两鸟,事半功倍。第三遍是自讲式阅读,自己对自己讲解一遍。读而且讲,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后来,一有时间,就翻读片段。学而不厌,越发有趣,正如程颐读《论语》所言:“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弟子规》文字浅显,有点文字基础者都能读懂。用字很精练,三字一句,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涵盖甚广,涉及修身齐家的方方面面。读起来很上口,几句一韵,顺顺当当,行云流水。尤其重要的是内容上很管用,教人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重理论重实践,告诉你如何对待父母家人,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择师学习。
对待父母家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父母招呼,应对不能迟缓,父母让做事,不要偷懒。与家人相处,吃饭也好,行走也好,长者在先,幼者在后。
这些看似细节,现在的小孩能做到吗,我们这些自以为成熟的中老年人都能做到吗?
对待自己,“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饮食不要偏食,也不要过量,适可而止。这是不是很管用。现在小孩偏食的现象非常严重,所谓的营养不良,大都是营养结构不良。连用“四个勿”,讲的是一个人行走坐立的禁忌,“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抖动”。这是不是很有针对性,君不见,有的人一坐下来,两条腿抖动个不停,身子晃悠不息,抖晃得人心烦意乱而不自知。你自在了而别人一点也不痛快,这还不应该纠正吗?
对待他人,“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从中体现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利他思想。
对待学习,既揭示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又有学习方法与价值作用的指导,读来启发尤深。“不力学,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只重学习,而不努力实践,那么只会“长浮华”而难以成人,反过来,只重实践,而不学习相关知识,就可能固执己见而偏离真理,蕴含着辩证统一的思想。“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学习的方法,学习必须“三到“,方有成效。“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至于读哪些书,读书会达到什么目标,寥寥数言,切中肯綮。
《弟子规》内容丰富,不是微局之文能够说清说透的。
我学习《弟子规》是自觉国学基础薄弱,开蒙读书的时候,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除家学点滴外,学校教育与国学无所涉猎。工作以后,虽读了一些古典著作,往往是现炒现卖,不成系统,不得要领。现在有时间,补一补国学缺失,匡正自己言行上的不规之处,以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机关单位号召党员干部学习《弟子规》,不失教人育人之有力举措。做官先做人,做不好人焉能做官,又怎能成为一名好官呢。《弟子规》无关做官,但关乎做人。“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巳。”学习之运用之,于官者不无裨益。
成年人学习《弟子规》有益无害。中小学生学习《弟子规》尤为必要。在应试教育驱而不散的当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家长重分数轻礼数,社会重升学率轻优秀率,使得不少小孩连起码的做人道理都不懂,比如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见贤思齐、利己利他等等,这样的小孩即使考取北大清华,又能如何。
当然,以现代视角分析《弟子规》,也有不少糟粕,比如鼓吹对父母的愚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释义: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如果自己劝解的时候,父母听不进去,不要强劝,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规劝,别跟父母顶真,徒惹父母生气,还达不到规劝的效果;如果父母不听劝,又哭又闹,就暂时顺从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这易培养一味顺从的奴才。还有人提出,《弟子规》的规矩太多,束缚了小孩活泼的天性,其不健康的内容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
这些分析和担心都不能说是错的。但瑕不掩玉,《弟子规》(原史《训蒙文》)自十七世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个层面的推崇,一度被列为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其教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我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趋利避害,使其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只是我学习《弟子规》的一点感受。乐山乐水,自有所乐。谁用心读了,也必有新的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