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建设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乡紧紧围绕“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树好民族牌、建强回族乡、造福菱塘人,镇区规模不断扩大,镇容乡貌日益改观,镇域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化建设跃上了新的平台,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一轴、两环、三片、四横、五纵”双回型架构的新型城镇已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60%,先后创成全国文明乡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全国最具特色穆斯林城镇等,被明确为江苏省和扬州市重点中心镇。向下,我乡将把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指南针和导航仪,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城镇化的会议精神,以精致化、人性化、制度化、一体化为抓手,统筹推进规划、建设和管理“三驾马车”,全面提升菱塘城镇化发展的精气神和正能量。
精心规划,高起点完善提升。我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着手有规划地建设小城镇,近年又邀请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修编至2030年的集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民族特色旅游专项发展规划。下一步,菱塘将紧扣“准和全”来全面抓好规划的完善提升。规划定位求“准”。我乡是全省唯一的民族乡,受回族人口比例限制,菱塘的城镇规模、乡域规模在现有基础上不好有量的扩张。为此,我乡规划将进一步以“精致秀美、彰显特色、功能配套、宜居乐业”为发展定位,打造一个张扬民族特色的宜人宜居、宜工宜商、宜游宜乐的玲珑型小城镇。规划内容求“全”。我乡将跳出菱塘、立足扬州、放眼全省看菱塘,讲究“区域”规划概念,在现有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基础上,分城镇建设区、工业集中区、民族旅游区、高效种养区和行政中心、商贸中心、社区中心、文化中心等来全面细化规划的覆盖内容,内增景观,完善功能,为今后发展留下足够空间,把菱塘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彰显的民族之乡。
精致建设,高品位强势推进。张扬个性特色,树好民族牌。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称号、古清真寺创成国家AA级旅游景区等机遇,集中人力和财力,多元化注入民族元素,打造清真寺、明清古街、民族风情一条街、民族乐园、民族风情园和民族生态旅游度假村等“一线多点”的城镇发展新平台。抓住回民中心小学百年校庆契机,通过向上争取、内部挖潜等多资联动渠道,实施新一轮民族文化宫兴建及民族广场改造等“十大民生建设工程”。夯实产业支撑,建强回族乡。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我乡将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成长同步抓,把城镇化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紧抓被认定为全国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契机,围绕“三新”大力发展相配套的智能电网产业,加快发展以曙光特高压电缆为龙头的电缆制造产业链,推进曙光公司上市步伐,打造“百亿电缆产业园”。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乡实现经济总量380亿元、GDP40亿元、财政收入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让回汉群众真正共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喜人成果。崇尚生态环保,造福菱塘人。我乡将以建设“美丽菱塘”为目标,按照镇村一体化要求,强势推进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全面增强生态意识,努力保持原生态、半原生态状态,到年底全乡绿化覆盖率达45%,镇区人均绿化面积15平方米,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让蓝天碧水、绿树成荫成为菱塘的生态品牌。
精明管理,高水平科学经营。坚持以人为本,重管理、谋精致。城镇化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我乡将通过条块口线明岗定位“专管”、分块包干“协管”、建章立制“促管”等,形成“城镇建到哪、管理跟到哪”,不留“真空”。特别是对集镇和农村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点,都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致管理,做到以路为骨、以水传韵,以绿为脉、以景显美,进一步建出精品、管出亮点,合全乡之心建设园林型城镇、生态型农村、环保型企业、花园型小区。坚持市场取向,破瓶颈、谋出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最大瓶颈是资金短缺,我乡将进一步坚持市场取向,搞活资本运作,搞活集镇经营,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内资、激活民资、金融贷资、政策扶资、政府投资”等渠道,尝试运行“BT”模式,确保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我乡还将启动并实施万顷良田复垦工程,整建制拆迁部分零散弱小的生产组,灵活有效化解土地和资金的矛盾,切实提高村庄的集聚规模,着力强势打造5-6个中心村。坚持丰富载体,抓创建、谋后劲。我乡将不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乡镇、国家生态镇等创建成果,举全乡之力强势推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园林小城镇、全国绿色低碳乡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等系列创建,以创建来助推城镇化进程,让菱塘独具民族个性特色的城镇化走在扬州和全省重点中心镇建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