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徐自炜 记者 芸芸 木杉
11日上午,“三月三”汉留庙会在汤庄镇汉留社区举行。汉留“三月三”庙会由来已久,自光绪十八年起延续至今,其历经多次演变,从最初的“洗街”“点卯”“出会”到后来渐渐出现的商品交易,最终发展为商品交易会与非遗展演的共同舞台,展现出了民间文化的热闹非凡与红红火火。
非遗表演精彩绝伦
刚劲激昂的腰鼓、灵动有趣的打莲湘、激情洋溢的挑花担……在庙会现场,各类非遗民俗表演轮番上演,只见巨龙在舞龙队员们的引领下,时而腾空而起,时而翻滚扑地,时而盘旋飞舞,气势十足,仿佛真龙翱翔;踩高跷的表演者们手持道具,双脚踩着三尺木跷,以跷代足,在锣鼓唢呐声中直立起舞,行走自如,不断变换队形,受到现场群众的一致好评。直至表演结束,观众都念念不忘,久久不愿离去,直呼“好精彩”“太过瘾”!
“我们听朋友还有邻居说,汉留这个庙会很热闹,正好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坐公交不收费,我们就早早规划好路线,过来看庙会了!”孔凡明、赵玉老夫妻俩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一看果真如此,还没开始逛呢,开场表演就已经过了把眼瘾了!”
除了像孔凡明、赵玉这样的本地人,还有邻市的外地人慕名前来,赶赴一场富有邮城特色的民间文化盛宴。
地方美食风味独特
对于许多人来说,逛庙会心里最惦记的就是“那一口吃的”。滋滋作响的烤鱿鱼、小巧精致的冰淇淋、香气扑鼻的炒栗子……走进集市,烟火气扑面而来,从新鲜的瓜果蔬菜到地道的民间小吃,品种丰富、应有尽有。“蜂蜜脆皮小蛋糕,十五元一斤,先尝后买,不好吃不要钱嘞!”摊主李老板热情地吆喝着自家的手工蛋糕,他面前的烤盘内堆满了三种不同形状的小蛋糕,金黄松软,奶香十足,吸引了不少孩子与老人。“老板,给我来一斤这个花朵状的蛋糕。这小花蛋糕造型不错,可以买回去给我孙女吃,正好我也尝尝。”市民孙大爷见了蛋糕后,立马加入排队大军:“我年纪大了,这种小点心平时不能多吃,但今天既然来逛庙会了,就少尝一点。”
除了各色小吃,庙会现场还有不少附近村民将家中自制的产品摆上摊位。自家榨的麻油,熬的牛肉酱、辣椒酱,自家挑选腌制的咸鸭蛋,此外还有各种谷物调料、面点熟食,厨房中所需的油盐酱醋都可以在这里“一网打尽”。专卖桂花糖藕的赵芳梅已是汉留“三月三”庙会的“老熟人”,不到10点,她带来的两个保温桶中的糖藕已经售出大半。“我已经卖了好几年了,现在也积累了不少回头客,都是认准我家的口味。”她向记者分享她做糖藕的秘诀,“精挑细选的藕,当天现泡的糯米和现熬的桂花酱,用心烹饪,保证口感就是我的金字招牌。”
春耕产品琳琅满目
“三月三”庙会正值春耕,商贩们也紧跟时节,销售各式各样的手工编制用品、农耕用具、花卉果苗等。
漫步庙会,只见各类苗木花卉整齐分类摆放在摊位上,既有枇杷、葡萄、金桔等果树苗,也有月季、绣球等观赏性花卉。市民钱中杰是一名“花粉”,平时喜爱种植花花草草,这次庙会他更是一辆单车从头至尾逛遍了一整条庙会街。此行他收获颇丰,不仅车篮里装满了种子、花肥、杀菌药以及崭新的一套园艺工具,后座加装的置物筐也是装得满满当当。“我知道庙会上能淘到不少新品种,这不刚给自行车加装了个置物筐,专门用来放植物苗。”他指着置物筐里的一盆月季告诉记者:“这盆月季是我跑了好几个摊位选到的成色最好的一株,旁边还有我刚淘到的绣球种子,现在种下去,再过几个月夏天到了就能赏花了。”
眼下不仅适合栽花种树,也是养殖家禽的好时节。此次庙会也有不少商贩带来鸡鸭鹅幼雏,稚嫩的啁啾声此起彼伏,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围观。“可以来看一下我们家的小鹅,从小在湖西那边放养,吃的也都是新鲜饲料,块头大,很好养活,刚才一位顾客直接打包了25只回家养。”路边一名摊主正向顾客介绍自己的小鹅崽,“今天来买的人还挺多的,除了买回去当家禽饲养的,也有不少是孩子觉得可爱,看中了想买回去当宠物。”
从庙会上满载而归的人们,带走的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是乡村浓厚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