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孔令玲
近日,在高新区通用机场建设现场,规划红线内房屋拆迁工作如火如荼。作为“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内第一个获批的通用机场项目,这处机械轰鸣的地块,未来将建成A1类生产服务型通用机场,构筑起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平台。
新的布局,彰显发展之新。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之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春意盎然的高邮,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向“新”而动,聚“力”前行,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向“新”而行勇奋进
3月下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江苏新霖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现场研学。这是今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首次在企业开展学习研讨,主题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将学习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大家实地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与高邮正在加快实现“强富美高”美好蓝图一脉相通。无论是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还是今年的市两会,均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指出,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锚定“5群11链”主攻方向,实施“优势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行动,不断推动完善产业发展的工作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确保“511”产业体系全年开票销售突破1320亿元。
至此,“511”产业体系正式登上“舞台”,替代了原有的“3+3”产业体系。据悉,“511”产业体系主要聚焦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集群5大产业集群和光伏产业链、储能(氢能)产业链、复合材料产业链、智慧照明产业链、智能终端产业链、专业装备产业链、特种电缆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电动工具产业链、新型食品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11条重点产业链,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
眼下,高邮大地处处洋溢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浓厚氛围,我市正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大力开展创新强基行动、数实融合行动、招商强链行动、强企登攀行动、布局优化行动、助企服务行动等六项重点行动。六大行动分别明确责任部门单位,明确目标任务,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企业规模层次和发展质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攀“高”逐“新”展魅力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角。
在高邮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各家企业纷纷攀“高”逐“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
今年,三垛镇江苏大孚集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粤水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绿色甲醇等多领域合作, 聚力打造全球首个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氢醇一体化装备制造项目。
全自动精密模切机、全自动精密贴膜机、全自动精密裁切机、激光机等10多个种类、40多台功能各异的智能化生产设备摆放有序……在扬州西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全球首套液流储能电堆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即满产。
在汤庄镇欣欣航天锂电池新材料项目主厂房生箔车间,随着一张厚度35微米的铜箔从生箔机中徐徐吐出、缓慢成卷,该项目第一卷铜箔试生产成功,将有效填补全市储能氢能产业链铜箔原材料供应环节空白,有效降低产业成本。
……
新质之力,春潮涌动。
作为国内微通道扁管行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生产制造商,扬州瑞斯乐复合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化转型,成功首创超大挤压比整体镶嵌式结构模具,从最初的微通道扁管‘一出一’,到‘一出四’‘一出六’,到最新研发的‘一出八’,实现了一个模具同时出八孔扁管,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从0到1”的突破,正是科技创新的魅力,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瑞斯乐锐意创新成为行业“标杆”,也是我市众多企业在各自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去年,风帆公司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零的突破”;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总数达12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创历史新高;4家企业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项新技术新产品获批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60个技术创新项目列入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我市建立了“511”产业体系重点企业清单、重大项目清单,点对点靶向培育、精准服务,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作用,实现“强一企、引一串、带一片”。同时,围绕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
创新潜能唯在人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人才与创新联系紧密。
4月2日,市委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乡镇和企业负责人,赴华东理工大学开展“揭榜挂帅”人才科技交流活动。活动中,企业负责人与高校专家面对面交流。对企业发布的技术需求,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们现场回应。政府“搭台”促进了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也推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我市持续更新人才政策,先后启动了“秦邮人才集聚计划”“秦邮英才培育计划”“青年企业家三年培育计划”和“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先后出台了高邮市“人才政策18条”“人才新政10条”,先后举办了5届高邮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围绕优势产业链分别开展“人才强链”对接研讨活动。期间,5座秦邮人才驿站揭牌,打通了人才流动“驿路”,加快人才向高邮汇聚。
一组数据见证了人才之“重”:我市每年投入人才专项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强化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政策投入达5000万元;拓宽人才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为人才、企业争取“苏科贷”“人才贷”资金超4亿元。
追寻人才的脚步从未停下。今年,我市启动实施“十百千工程”,赋能“511”产业体系。围绕“511”产业体系发展特点,每条产业链形成“一位市领导挂钩、一个工作专班、一个行动方案、一个专家委员会、一批园区载体、一个品牌活动”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同时将举办十场产业论坛,遴选百项最新成果,开展千名高校学子高邮行系列活动。
——十场产业论坛深化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合作,对接院士团队等顶尖“智库”来邮,引导“511”产业重点企业与尖端人才开展项目合作,联合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任务,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及产品,加快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百项最新成果紧扣光伏、智慧照明、专业装备等11条产业链发展趋势,滚动实施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创业领军团队和双创人才落户,着力构建“政府征题—专家审题—企业接题—政策扶持—推广应用”的全流程技术攻关体系。
——千名学子来邮活动以五大秦邮人才驿站为支撑,加强高邮“511”产业体系及历史文化、人才政策等宣传,根据企业用人、产业引才需求,加大青年人才、产业人才招引力度,举办“人才团购房”“人才沙龙”等活动,让更多高校学子来邮就业创业。
“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在此深度融合。高邮正向“新”而行、提“质”而上,加速推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奔赴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