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爱明
高邮东北乡的临泽小葛庄是个历史悠久、水网密布的草荡子,更是我外公外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八十多年前,我外公外婆一家在自己家里迎来高邮人民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1942年7月,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于当时设在小葛庄我外公家里的新四军修枪所成立。后来我外公葛永贞(1912—1959)、外婆姜素珍(1910—1998)将其亲身经历的这段辉煌往事如数家珍地告诉了我等孙辈。
那时庄子隐蔽性非常好,周边环水,水的东边与兴化交界。外公家就紧靠老庄台西南的大河——六安河,河对面便是茫无涯际的芦苇荡。这里水路四通八达,东到兴化徐家、马港,南抵侍官庄。新四军几番考察,决定将修枪所从草荡里搬到我外公家。
那年代,民间瓦房以房梁七架或五架的人字形屋架为普遍,而外公家房子是座品字头山墙、青磗黛瓦、前后两进、坐北朝南的明清式宅邸。此院落共十间房。前一进七架梁,是门厅及厨房、农具杂物间。后一进是高大轩敞的九架梁,为堂屋及家人歇宿居住之处,门前有条一米宽、从东到西的走马廊檐。两进中间的天井东面长了一棵五米多高的玉兰树,天井西面土垒砖砌了个三尺多高的大花台,花台上分别长了棵约四米多高的栀子花树和一棵较九架梁正屋檐口还要高出一米多的黄杨树。在西围墙外从南到北有一间房宽的地方搭有猪圈和堆放烧草的草屋披,此处有门通天井。再西边就是河坎,有条南北向的小夹河通达庄南的大河,直下势连天际的七里荡。往北流淌的六安河流经外公家房前,与小夹河交汇,呈7字形弯向西数十米不到,便又转向北通庄外,连贯到董潭、临泽的大河。所以,外公家门口西边的河边码头是个有舟楫之利、进出自如,南到荒田草荡,西北抵董潭、上临泽的好河口。
这在当时的小葛庄无疑是一座风景独好的深宅豪院。此院落建得如此别致实用,外人一看便知这是一大户人家。外公外婆也记不清是祖上哪一代先人所为,在这酷似北方民居的四合院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外婆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她的姨兄、时任我抗日基干队长的瓦仓陆志城,与本庄共产党员葛怀元、陆岳年及几位陌生人来到她家,商谈新四军借房一事。她和外公知道新四军打日本鬼子是为了天下太平,再说又是陆志城姨兄和本庄葛怀元他们引领带来的客人,便很开明地答应:支持新四军抗日部队,让出房子和家具,借给新四军使用。没过几天,门口河边码头就停靠了两条大木船,一下子来了许多人。当时我妈只十岁,从没见过家里来这么多人。他们还带来一张长桌与几张凳子,还有人抬着木箱、挑着担子。他们一行人中有背枪的,也有不拿枪的,当中还有一位天真烂漫、年纪比我妈大一点的姑娘。这姑娘识字也摸过枪,名叫罗秀英。我妈与罗秀英很快成了好朋友。外公外婆经常帮修枪所战士们做饭烧水,有时还撑船接送他们往返荒田荡。战士们若吃到鱼虾肉类等好吃的,都将我妈拉过去吃。
修枪所冒着战争硝烟、辗转迁移到小葛庄我外公家后,以修理常用步枪、手枪,制作刺刀为主,还修理打不响的子弹等。利用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武器,能修的则修,不能修的则拆卸做配件。他们还用外公家砖头在天井中支了个灶,上面安放一口化铁水用的大铁锅。他们人不多,也就20人左右,有当兵的,也有几个铁匠、铜匠,都是从各处调集来的能工巧匠。除警卫战士外,所有人员改穿便装,以便群众的掩护。虽条件极端艰难,但他们依靠群众,抛却个人生死,总是能及时将前方急需的枪支弹药修好,补充到战士手中,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修枪所战士模范执行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便于摆放枪支检修,他们向乡邻借了门板桌子凳子,都会在这些木器物件背面写上各家户主名字,方便归还时避免差错。
修枪所后来奉命撤走。那天,上了船的新四军和岸上送行的许多村民都流下了难舍难分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