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2023年以来,市工信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狠抓创新转型,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为“强富美高”新高邮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能。
紧盯经济运行,强化调度协调,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抓好工业开票稳增长,工业经济实现量质双提。强化运行调度,做好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的帮扶指导,全力以赴争取工业开票增量。2023全年全市实时工业开票销售实现1390亿元,增长6.5%。抓好产增指标进位次,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跻身扬州第一。强化政策指导,持续实施产业链挂联机制,做好企业服务协调。1-11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9.2%,位列扬州七县(市、区)第一。抓好升规纳统攀新高,工业企业“小升规”数量遥遥领先。强化跟踪指导,针对“准规上”企业培育库,抓细抓实新进规上申报列统,拓宽增量。2023年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累计申报100家,位列扬州七县(市、区)第一。
聚焦产业发展,聚力创新转型,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增力——
一是构建“511”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集聚中促进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对标省“1650”和扬州“613”产业体系,聚焦强链补链延链目标任务,加快形成链群特色优势,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511”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5大产业集群,优选优育光伏、储能(氢能)、复合材料、智慧照明、智能终端、专业装备、特种电缆、汽车零部件、电动工具、新型食品、生物医药等11条重点产业链,逐群逐链编制发展规划,分类施策、因业施策,制定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做强产业链群的“高邮新方案”。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以创新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建平台、出产品、促转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产业科创质量水平。一是做强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重点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建设一批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累计创成扬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5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3家,获批总数位列扬州第一,累计获批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325项,占扬州大市44.3%。二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深入开展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及产品。截至2023年,累计获批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4个,列入年度省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计划项目24个,累计获批扬州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5个。三是推进专精特新发展。研究制定《高邮市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培育方案(2023-2025年)》,形成省、扬州、高邮三级联动培育工作机制,2023年共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新增总数位列扬州七县(市、区)第一。
三是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一是数实融合迈上新台阶。深入推动智改数转,从车间、工厂、企业三个层面分类分级开展智能化改造,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企业发展。今年风帆(扬州)创成我市首家省级智能制造工厂,中环艾能等5家企业获批省智能制造车间,获批数创历年新高。预计全年可完成智改数转项目500项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二是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聚焦“双碳”目标,大力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及装备,全流程系统化提升能效水平,扎实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2023年,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江苏省绿色工厂4家。三是服务型制造取得新突破。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探索面向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近年来,传艺科技、龙腾照明先后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为扬州唯二。
加强项目招引,加快项目推进,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支撑力——
一是抓招商引资,精准招引头部企业。坚持链式布局集群发展,围绕高邮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产业链招商引资图谱,细化上下游产业链图谱、资源优势图谱、企业分布图谱、投资要素图谱,明确重点方向、重点区域,瞄准100亿、50亿的“大而强”和亩均税收3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小而美”项目,按图索骥、精准出击。先后招引英联复合集流体、三孚新材料、亿嘉和智能机器人、新瑞光电、诚盛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进一步补齐了产业链短板,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新增长点。
二是抓项目推进,筑牢项目建设基础。市工信局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头版头条、重中之重,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一方面,构建一套完整工作体系。围绕项目的落地实施,构建由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负责、全体干部参与的工作模式,形成了“任务清单化、工作图表化、专班机制化”的完整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见行见效。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园区载体建设。不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推动标准厂房建设,筑巢引凤。搭建功能完善的仓储物流、创业孵化、信息技术等服务平台,全面增强产业园区承载力,推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2023年1-11月份,完成扬州“三新”新开工项目34个,完成全年任务148%,新竣工项目40个,完成全年任务105%,完成率均位列扬州七县(市、区)第一。累计完成“擂台赛”亿元以上签约项目认定66个。自2020年扬州“擂台赛”开赛以来,我市获得了扬州全部11场制造业“擂台赛”10次第一和1次第二,为我市蝉联11面红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开展涉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实施市领导挂联优势产业链制度,开展企业走访问题收集。持续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定期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运行实际,对产业发展现状、上下游产业链、竞争格局等进行深入剖析,结合产业市场趋势、前沿技术,科学制定培育工作方案。2023年以来,主动开展产业强链专班贴身服务、“十链百企”蹲点剖析、“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走访调研等活动,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累计收集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难点问题274条,条目式、派单式交办至相关部门,定期跟进、长期跟踪,企业满意率100%。
二是建立重大制造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专班,助推项目建设“加速跑”。围绕“擂台赛”“三新”项目认定,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助推制造业项目建设速度再提升。一方面,项目服务更有力度。成立重大制造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完善工作意见,协调重大项目跟踪服务、督查考核、政策兑现等工作,清单化、梯队式推进项目签约、注册、开工、竣工、达产等关键环节,推动项目“天天有新进度、周周有新变化、月月有新形象”。另一方面,项目服务更有温度。以“娘家人”的态度,高度关心关注企业生存发展,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配备政务服务专员,常态化、零距离沟通对接和服务企业,超前介入、深度融入项目建设全流程,构建任务交办、落实反馈、跟踪督办的项目服务闭环机制,全面提升项目服务效率。
三是建强企业家、科研人才、产业工人“三支队伍”,打造人才“蓄水池”。一是做好企业家培训。组织企业家赴深圳大学开展高邮市青年企业家“三年培育计划”第二期培训、赴上海交大开展“双碳”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举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智改数转、工业重大项目培训三期工信大讲堂主题活动,帮助企业家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加快科研人才引进和培育。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级人才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具备产业链“卡脖子”难题突破能力和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开拓能力的高端人才;遴选推荐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在承担重大工程项目、专题研修调训、申报评审职称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实践基地建设。三是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联合人社局举办2023年高邮市电气设备安装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联合高邮市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举办电线电缆技工培训班;联合人社局制作产业人才招引宣传片,助力本地人才回流,外地人才引进,推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