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第一次回故乡时,时任川青公社文化站长的我,有幸陪同过他一天。
那是1981年10月24日上午,汪老阔别故乡42年后,第一次回高邮。在时任高邮县委宣传部通讯报道组组长陆建华的陪同下,汪老来川青公社采风,得到了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史善成等领导的热烈欢迎。汪老一行兴致勃勃地乘坐公社的小轮船,沿两岸绿柳成荫的五里河河道,到川青南面的芦苇荡区观光,我全程陪同。当时,川青公社在里下河地区小有名气:农田方整化,田成方、河成网、树成行,还是闻名全国的“绿化先进单位”。汪老一路观光,谈兴甚浓,不时问一些有关农民生计的问题,大多是盛赞水乡大好自然风光。中午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具有川青特色的菜肴,如雪花豆腐、川青过桥鱼和一些野味。汪老细细品味,赞不绝口,吃得很开心。当汪老知道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时,便鼓励我说,农村广阔天地,创作素材多,干文化工作也挺有意思。可能是改编京剧《沙家浜》的缘故吧,汪老对水乡芦苇荡印象颇深,还叮嘱我有机会可以写写芦苇荡斗争。饭后,陆建华转达大家的恳求,请汪老与大家留影,汪老二话没说,我们几人便在政府办公楼前的鱼池边站好合影,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瞬间,至今我都收藏着那帧相片。闻名中外的汪老,丝毫没有大作家的架子,顾不上休息,还应史书记之求,挥毫写下了“素心常如故,良苗亦怀新”十个大字,既是对绿野平畴川青新貌的感慨,又是对年轻党委书记的褒奖和勉励。
汪老后来在《故乡水》一文中曾提及,“这两个公社(他同时去过东风公社)的村子我小时候都去过,现在简直一点都认不出来了。”汪老从淙淙思乡的眷恋,引领乡亲晚辈去深深感悟,启迪人们有一颗平常心,以平静的心态,憧憬最高境界,追求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