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熰狼烟
  □  张先军

  过年期间闲暇,再读汪曾祺小说《羊舍一夕》,小吕、老九、留孩和丁贵甲四个农场少年,生动活泼,跃然纸上。其中写到丁贵甲装偷羊人戏弄其他三个小伙伴被抓到了,“这么一边说着,打着,笑着,滚着,闹了半天,直到丁贵甲在下面说:好香!熰了……山药……熰了!哎哟……我可饿了!”

  这篇小说是汪老在1961年11月份写成的,1962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当时他还在张家口劳动,作品人物、语言、背景都是北方的格调,几乎就是山药蛋派的作品!熰,冒烟,不起火苗地燃烧,这是北方人的说法,大约以淮河为界,徐淮山东往北都说熰,宝应高邮扬州人不说熰,说“盎”ǎng,可是字典查不到ǎng的写法。ǎng糠、ǎng草。

  熰,多以碎草、糠壳、潮湿或水份多的柴草为之,干燥易燃的柴草熰不起来,很快就会迅速燃烧,火旺无烟,只能叫烧,不能叫熰。熰草、熰糠在过去大有用处,早在战国时期的诸侯烽火,就是以新鲜松枝、湿柴为主要原料,有敌情即举火熰烟,几十里可见,次第传达,以传险情;若是干柴烈火,熊熊无烟,定误军事!

  南方夏季,蚊虫肆虐,普通人家舍不得买蚊香,多用艾草、蒲棒点燃,火红无焰,丝烟袅袅,蚊虫避之不及。牛舍猪圏,傍晚时分蚊蝇起势,密密麻麻,用手在空气中随便一抓,就能抓住几只,主人叉几叉碎草,点火熰烟,蚊虫扑簌簌往地上掉,牲口也能睡个好觉。

  早春的茶园或深秋的果园、菜园防止霜冻,在田地四角堆上碎草糠壳,寒霜来袭时点燃熰烟,浓烟上升,搅散下沉的寒气,可以大大减轻霜冻灾害。这是农民常用的防霜冻法宝。

  吾乡过年有一习俗——“熰狼烟”。

  大年三十早晨,天刚麻麻亮,家中男人(多小辈为之)早早起来,用篮子装满草垛脚的碎草,再扯几把整草,送到茅坑旁边,准备熰狼烟。

  那是地上挖的一个盛放草木灰的大坑,日常烧火煮饭的草木灰堆放坑里,有粪水、牲口圈泥、拾来的粪肥,都储存于此,也算露天厕所吧。脏是脏点,每家必备家杂肥的存储中心,断不可少,也是生态垃圾处理场,入坑的都是有机物可降解的东西,像塑料布胶皮鞋底、玻璃瓶、牙膏皮等等早就被孩子收集换糖吃了,绝对不会流落到这里的。

  准备就绪,熰狼烟就要开始了。选好上风头,先掏出火柴,火柴盒一面是“安全火柴”四个字,另一面是“国营徐州火柴厂”或是“泊头火柴厂”。用身体挡着早上凛冽的寒风,擦着火柴,点燃整草,再续上碎草(多了易熄,少了草把烧完了),再鼓起腮帮子吹几口,火就点着了。这对经常烧火做饭的孩子来说是简单不过的把戏。一会,风吹碎草着,树枝拨了明火,慢慢地就熰起来,先是白烟,雪白的那种,白毛女的头发?接着就是青烟,白里带着蓝色,如绸缎柔滑而上,很快升过柳树梢头,奔村庄西南而去。一时,好多人家的男人也熰起了狼烟,一柱柱,一团团,村庄笼罩在袅袅的青烟之中,仿佛古战场之狼烟四起。稻草的烟味,装饰着过年的味道。

  孩子嘴里念叨着,“熰狼烟、杀鞑子,熰狼烟、杀鞑子……”

  鞑子是古时蒙古兵的称呼,杀鞑子大概就是中原抵抗蒙元的入侵。近千年的习俗传承,农耕文明的年节记忆,或许杀的不是蒙鞑而是满鞑?清军入关才几百年,抵抗清军离我们更近。奶奶口中说的杀鞑子,真的没说清是杀什么鞑子,过年熰狼烟的风俗习惯却保留着,大概也就是过年降恶除魔、祈求来年平安顺利的愿望吧。

  而今,农村成了空关的村庄,破旧的房子已然少了人迹,过年“熰狼烟”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杀不杀鞑子也无关紧要,不再有人提起了,只有读读前贤的书籍,才能找回一些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专版
心悦君兮君不知
一个领导干部的阅读心得
家乡的鸭蛋
熰狼烟
高邮报副刊03熰狼烟 2017-02-24 2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