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后在《高邮日报》发表过《雅安短信》《是官员,更是女人》《再说张锦明》等多篇文章,向大家介绍过张锦明女士。张锦明曾与我同事,在高邮镇党委挂职,担任副书记;现为四川省绵阳市政协主席。在十分繁重的工作之余,她坚持读书,且善于分析、总结,认真作笔记。2016年12月31日,她在网上与我交流2016年阅读心得点滴。现摘于后,以飨各位朋友。
她说,浑浑噩噩又一年。一年中随心所欲,胡乱翻书,所得无几。不过俺相信网友评说:读书如吃饭,虽然不知道究竟吃的哪碗饭长的骨头、哪碗饭长的筋,但是可以肯定,不吃饭是绝对长不了筋骨的。所以不管读书到底有用无用,明年还是要努力多读书。
《曾国藩》(重读):中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來的擎天巨柱,操守、格局、学养、政治才干等方面的完人,后不见来者。他一直在历史的深处凝视我们,满心滴血地看着传统的精华怎样从今天这些不肖子孙手中流失殆尽。
《追风筝的人》:友谊、背叛、自我救赎。良心是安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神!不管你有多么充足的现实理由做出哪怕只是瞬间的恶行,它也会让你內心永远不得安宁,从而使你的生活脱离平静的轨道——除非你通过等量以上的善行对那恶行可能或者已经产生的后果进行挽救和弥补。比如王书金之于聂树斌,虽然王罪不可赦,但是他最后以最坚决的自我担当完成了自我救赎,即便他最后难免一死,他也从一个死囚犯变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
《查令十字街84号》:真正的友谊是意趣相投、精神相通和行动默契,它是在平常生活中自然流露的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真诚关切,无所企求以及对对方琐碎事务不厌其烦的责任心。他们虽然远隔重洋素未谋面,但却天涯咫尺心心相印,这种纯粹的友谊闪耀着人性中最高贵的光芒。这样的情感即便我们无缘拥有,哪怕能够欣赏到也是一种宝贵的享受。好想去看看那个书店。
《我的凉山兄弟》:这是一本引人入胜,令人震惊的警世之书。它是医疗志、地方志、民族志,你甚至也可以把它当作报告文学来读。当某种政治理念被植入国家体制之后,它便会无孔不入地干预到每个民族、每个家族、每个个人的命运。好比被雨水浸淫的泥土,没有一粒尘埃能够置身其外,你或沐浴阳光,或遭遇黑雨。所谓“我从来不关心政治、不过问政治”,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掩耳盗铃。政治自会过问到你、影响到你——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能够意识到。绝大多数时候,个体的生命体验是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甚至融为一体的,诺苏青年及其家族盛衰沉浮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包括《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所描述的场景这时如此清晰地浮现于我的眼前。文学与人类学,不同研究领域的学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输给我们的信息竟然如此接近:家族松散,信仰动摇,生活困顿,前景迷茫……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最后宿命,但我分明感知天生多元的人文生态正在被撕裂被解构,难道我们真的需要那种整齐划一的大一统生活吗?难道上天最初给人类的那种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安排出错了吗?不不,一定不是……我敬佩台湾学者刘绍华的务实和严谨,高度赞扬她理性中立的学术立场、赞美她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及追问现实的道德勇气。理论的讨厌之处在于,它虽然使人变得清醒而深刻,但它也会使人变得无奈和绝望。若是有人要我在清醒的痛苦和混沌的快乐中进行选择,我将变得无所适从。唉,你的忧虑,正如我的悲伤……在社会治理的现实过程中,国家的基层代理人对当地文化的无知和漠视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干部在工作中显然存在就事论事的短期行为,这几乎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普遍问题。当代教育中人文素养的训练缺失,导致很多貌似高学历的干部缺少与其学历相匹配的文化水平,有学历没文化的人大量存在;大面积交流干部的制度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干部的工作之地与自己熟悉的地方历史文化毫不相干,忙于建功立业、争取早日离开似乎显得更为迫切,融入当地生活、寻求文化认同几无可能。因为如此,所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长此以往,社会治理现代化不过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期许。消亡还是回归?诺苏将向何处去?我不知道……
《日日是好日》:自然是一本最伟大的书,四季是篇章,日子是页码,我们行走在这书中却浑然不觉。若是我们收住自己,静下心来,会看见白云里的诗行,会听见风雨中的音韵。可惜,更多的时候我们疲于奔命,太过匆忙,反把这四季之美全部抛洒。那么,人生一世,所为何来?
《麦苗青,菜花黄》:大历史的严酷在于它的真实且无法掩盖,更何况它距离我们这么近。且看未来的判决。
《月印千江》:听到他灵魂的歌唱——丰盈,清亮,隽永,悠长……文人与高僧合一的丰碑,他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宗教史难以逾越的高度。正如丰子恺所说:人生在世是分为三个层面在生活:物质、精神、灵魂。唯有弘一法师,他将三个层面一一活过,且每个层面都活得精彩纷呈。于是我相信他是上天派遣在人间赋有大使命的人。空谷绝响,高山仰止,顶礼膜拜。
《全球通史·上》(重读):换个背景和角度看中国,才发现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是多么陌生——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故意陌生。从天地之间的物种分类来看,世界各国的人都是属于一个种类——尽管肤色不同。因此人类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式上必然会有很多相同的趋向。当然,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环境会影响到不同族群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人性的本质。因此我相信:1、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全人类公认并共同遵循的普世价值和一般原则;2、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广泛共识;3、人类社会不同族群之间的利益争端将会永存,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诉求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4、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个人无法独自左右。
我以为,张锦明作为领导干部能公开表达,实属不易。
张锦明一年能完整地读下八本书,且作出系统笔记,并且表示“明年还是要多读书”,值得我们学习。
愿更多的朋友走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