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水乡,养鸭的人多。数不清的芦荡和湖塘是天然的养殖场。水里的虾米、小鱼、螺蛳是鸭子的绿色饲料。家乡的鸭是名鸭,肉极香嫩。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家乡人不善用鸭子做菜,既做不出北京的烤鸭,也做不出湖南的酱板鸭、南京的桂花鸭。”家乡人最喜在入冬时节用鸭子煲汤。一到冬季,街上大小饭店的门口就挂出了“老鸭汤”的牌子,老鸭汤特有的香味和飘散在街头的氤氲热气,总会让人在萧索的冬日里感到阵阵暖意。
家乡的鸭好,鸭蛋更是名闻天下。一首节拍自由、曲调悠扬,极具水乡风韵的高邮民歌《数鸭蛋》更是形象有趣:高邮麻鸭肥耷耷那,生的那个鸭蛋是双黄……清明前后,就是腌蛋的日子。
家乡人最擅腌蛋。正月一过,大街小巷就多了挑着箩筐卖鸭蛋的乡人,他们一边走,一边吆喝,“鸭蛋,高邮湖的鸭蛋!”高邮湖是悬湖,污染少,水质好,鱼虾多,自然环保;放养在高邮湖滩上的鸭子生的蛋当然品质高。也有人吆喝,“鸭蛋,正宗高邮麻鸭蛋!”高邮麻鸭和北京鸭一样位居全国名鸭之首。家乡的鸭种大都是麻鸭。也有人家养一种小媒鸭子,个小,肉粗,无香味;鸭蛋的个头也没有麻鸭蛋大。
麻鸭蛋生得“端正整齐”。蛋壳有青、白两色。蛋黄大,颜色橙黄。煮熟的蛋,空头小。蛋白清细嫩,蛋黄红沙油。冠有朱砂和红太阳的美誉。
随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买蛋的人来到摊前,通常会捡出其中的一只,迎着阳光照照,透过薄薄的蛋壳,可以看出蛋黄的大小来。确认鸭蛋的品质之后就谈起价钱,价钱一般不高,按斤计算,多少不论。鸭蛋买回家以后,用清水洗净,在阴凉处自然晾干。腌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盐水浸泡,一种黄泥包裹。
盐水是用冷却的开水将盐化开,将鸭蛋浸入其中,一般按十斤蛋一斤半盐的比例。还需放入一点料酒,去膻增香。盐水腌蛋易破,不便存放。相比而言,用黄泥包裹就科学多了。用温水化开盐,加黄泥搅拌成糊状,将鸭蛋裹入泥中,再用塑料纸套好,包装独立。腌好的鸭蛋最好是放入瓦坛中,置避光通风之处。鸭蛋从腌制到食用的时间一般在四五十天左右,清明左右腌好装坛,到端午节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家乡的端午节有许多风俗:“系百索”“打蛋络”……这个蛋络就是用来装鸭蛋的。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碰蛋”的游戏。用两只鸭蛋做武器,互相撞击,谁的蛋先破就认输,最后没被击破的那只就是蛋王。那时节的鸭蛋腌制时间还不长,只有一丝丝的咸味,正适合白嘴吃。吃一小口,放鼻子边嗅嗅,再装进蛋络子里,半天也舍不得吃完。
家乡有许多蛋品厂,产品质量非常好,品种也多。外地人来这里,都要带一些蛋品回去。家乡人送亲友,也必送鸭蛋。超市的货架上随处可见各种品牌的蛋品。卖鸭蛋的专卖店也多如牛毛。可是,家乡人还是喜欢自己腌蛋。哪怕只腌三五斤。因为,在家乡人的心中,腌蛋,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习俗,是情趣,是一份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