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贾岛心中的隐者
  □许森    

  贾岛是个特别的诗人,一生贫困潦倒,做过和尚,后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虽历经努力但难求功名,只做过主簿。诗作多是诉说怀才不遇的幽怨而对现实往往是抱着回避的态度,多幽怨哀叹。别称“诗奴”,又称“苦吟诗人”,曾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孟郊的诗体相近,时人称“郊寒岛瘦”。一段苦吟的经历成为佳话,这就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也很特别。这是一首平白如话的诗,给人留下了种种意象,言虽尽意无穷,有更多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正如古人所说言由象生,象由心生,他在诗中就流露出心灵的迹象。纵观他的诗,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样一首看似简单的诗,越是简约明了越是令人浮想联翩,越是空灵越是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诗中“松”“药”“山”和“云”四个字的意象深远,“松”寓意高洁的风骨,“药”隐含行止的超凡脱俗,“山”揭示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云”写意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咀嚼这四个字,隐者高山仰止的形象和风度就鲜活地显现出来了。作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其意义已经穿越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然大浪淘沙,真正沉淀下来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令人向往的。字面简单,内涵丰富,诗歌的意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在贾岛诗中算是另类了。可以想见贾岛向往和追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一个有文化的人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奈又无法排遣时,就会寻求精神的寄托,道家的学说就有了市场,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贾岛也做起了隐者的梦。但隐者在诗中是存在却不见,句句都能感受到隐者的气息、形象、神态和品格,甚至呼之欲出,就是神龙见尾不见首。隐者一般是指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山野的人。这些人大多非常自负,满腹才华,但往往认为世道不好,或者国君的做法不对自己的胃口,因此独善其身而不兼济天下。对隐者或许有许多解读,但高雅脱俗的形象是最深入人心的,在古代“隐者”是贤者的代名词,和古代的“渔翁”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独善其身,一个待明君而沽;一个闲云野鹤,一个志存高远。两者皆是古人神往的境界,正是青睐这种不完美,才形成古代的隐者文化,传扬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窃以为,贾岛把隐者作为心灵的寄托,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隐者已经内化为一种宗教色彩的图腾,或许就是他的努力追寻,寻寻觅觅而不得的仕途。屡试不第,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精神世界也虚无缥缈了,然而他的梦还在继续,只不过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功名利禄就在眼前,“只在此山中”,似乎伸手可触,就是与之擦肩而过,可望而不可及,带来的失望感没有泯灭他最后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这座大山太高了,这里的云雾也太“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以至于迷失了方向。官场这座山,这片云雾,这潭水也太深了,作为小知识分子的贾岛不懂人情世故,不谙官场之道,虽有韩愈的赏识,可有些东西是教也教不会的,只有站在山前感叹、唏嘘。

  自古诗言志,贾岛最终是连隐者也做不成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盂城驿
   第08版:美食周刊
龙虬庄随想
深切忧思 积极应对
哦,2015
贾岛心中的隐者
高邮报盂城驿07贾岛心中的隐者 2015-12-25 2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