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近一个月的阴雨,终于被南下的寒潮驱散。久违的阳光,冲破层层的雾霭,照射到被雨水过度滋润的大地上,经过路边水塘里的薄冰反射,成为令人眩目的神奇光彩。我又一次来到龙虬庄遗址,思绪似乎也随着这光彩活跃起来。
尽管气温已低至零下,遗址却仍笼罩在一片绿意葱茏之中,只有风吹在脸上,才让人有一股寒意。冰封的河面、呼啸的北风、臃肿的棉衣,还有那屋檐下悬挂的一排排胡萝卜状的冻叮当,儿时经历过的冬天与现实已经完全两样,你还能想象六七千年前人类劳动生活的场景吗?沧海桑田,当年的海边,现已成为广袤肥沃的土地。随着古龙虬人的远去,他们的悲欢离合、习惯风俗,也已成为永远的秘密。现在,遗址寂静无声,却引起我浮想联翩,可我知道,所有的想象可能只是一些与事实相距甚远的猜测与臆想。
在遗址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古龙虬人使用过的工具。有细小如笔的石纤,它是编织渔网的工具还是用来缝衣的针?是生产劳动的工具还是女性的装饰品?我想它大概是插在姑娘头发上的簪吧,不是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吗?古龙虬人也一定有这种需求吧!有丁字形的骨镐,它在冷光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光洁厚重,黄褐色的斑迹似乎在显示年代久远;离开了孔武有力的大手紧握,又经过地下几千年的沉睡,开荒垦地的利器于是被升华为一件艺术品,透过展柜厚厚的玻璃,静静地诉说着属于它的历史。还有那些黑色颗粒,看似随意地散落在白色的瓷盘中,就如米糕上镶嵌的黑芝麻一样;旁边的文字显示,它们是已经碳化的稻谷,也是从遗址中发掘出的最知名物品之一;历史在这一刻奇迹般地被唤醒,原来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这些陈列品,是不是就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曙光?其实,从古至今,哪一缕曙光不是从东方海边升起呢!
在遗址博物馆中转过一个弯,赫然看到两具人类的遗骨静静地躺在一片沙土之中。时光的流逝,让他们的容貌早已消失在大地的深处,就连骨骸上的光泽也被时光侵蚀了,但没有什么力量能让他们分开。即便肉体早已灰飞烟灭,沧海也早已变成桑田,他们仍旧这样紧紧地、静静地躺在一起。这就是传说中伟大的、忠贞不渝的、至死也不分开的爱情吧!旁边的介绍文字中还提到,骨骸嘴旁那只倒扣着的无底的碗,是留给死者灵魂进出的通道。那一刻我心头涌上一丝愧疚,灵魂被我们忘记多久了?大家整天忙忙碌碌、步履匆匆,追求着物质的丰富、计算着名利的得失,偶尔空闲,也会呼朋唤友,然后棋牌歌舞推杯换盏,似乎不忙碌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何曾想到要将自已的灵魂安顿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追求何时就被金钱替代了?
在龙虬庄遗址里,还有一座据说是女性居住的茅草屋,这更是现代人的臆想。六七千年前的遗迹早已湮灭在一片田野荒草之中,他们的生活就更不可考了。茅草屋里陈列着一组以男欢女爱为主题的根雕作品,作者为一群艺术系的学生。作品处处体现着古人类的热情豪放、青春飞扬,可以说是爱得毫无顾忌。对艺术我是一知半解,我不知道这是对遗址意义的升华还是将遗址庸俗化,但古龙虬人的性格应该是豪放不羁的。根据专家们得出的结论,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多岁,在今天看来,这是青春还没有完全绽放就枯萎了,时光对他们来说是这样的短暂,不珍惜行吗?今天的人们,寿命虽大大延长,但相对历史而言,仍不过是一瞬间一刹那。卑微即使如路边的野花,短暂的盛开,也会像阳光一样灿烂,人,更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
就这样走走想想,一转眼又要离开,我回眸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遗址。风还在吹,但已不再让人感到寒冷。临近正午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留下满地斑驳、随风摇曳的光影。这座遗址该见过多少王朝兴替,看过多少人间喧嚣呀,却始终静静地卧在这一片农田之中。我突然想起于丹教授的一句话:“在一个繁荣而变化的世事里,还有这样的寂静,是件多么美好的事。”这一刻,我感受到了这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