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是“八亩地里的一根独苗,人人疼,人人爱”,我们的长辈们视他们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放在地上怕冻着”,所有什么事情都包办、样样事情都操劳,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到了幼儿园,家长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的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还不会做,老师帮忙多做一点哟!”因为有了家长们的这一份“爱“,所以孩子们在幼儿园也懂得了”爱“自己,什么事情都等着老师去做:饭我不吃,衣服我不穿,鞋我不穿,等老师帮我等等这样那样的依赖,养成自我服务能力弱的现象。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通过个人实践觉得,为了让宝宝更好地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有这样一些方法可以尝试:
一、做到统一“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统一有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而家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育基地”。因为有最疼爱的,什么“错误”、什么要求都能答应包容的爷爷奶奶和左右为难的爸爸妈妈。为此,开学初,我们首先要召开家长会,邀请一些爷奶和爸妈。主题是《谈谈育儿经验》,先让奶奶们发言,说说自己带孩子的方法和“教育成果”,然后集体讨论:你觉得哪位奶奶的方法是可以的,为什么?再让爸妈们说说自己的观念,通过的集体讨论,获得一些可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不能太宠太爱,应该让他们从小学会自我服务,这样不但解放了大人们的双手,同时,还培养了宝宝简单的生活技能。
二、要帮宝宝们“断奶”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遇到不想做或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老师,我不会。所以,入园之后,老师们要做很多有心的事,让宝宝们“断奶”,慢慢克服依赖。
1、以游戏的形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娃娃穿衣服》《喂小动物吃饭》等,用拟人化手法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快就乐意自己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2、设计情景,激发宝宝的参与热情。
例如,穿衣服。如果直接让孩子穿衣服,说一些干瘪瘪的话,孩子肯定脱口而出的是“老师,我不会”。可是,如果设计一个情景,宝宝们马上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宝宝们,外面下雨了,没有带雨伞的小熊它淋湿了,兔宝宝帮它找来了一件衣服,可是小熊怎么也穿不上去,怎么办呢?如果不穿上干净的衣服小熊会感冒的。设计这样的氛围给孩子,一方面,萌发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另一方面,让宝宝先回忆一下家人帮自己穿衣服的经历,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不但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同时还帮助宝宝获得了自信。这样的方式,既轻松,又充满了爱的教育。
3、配上易懂的儿歌节奏,容易掌握方法
“穿裤子”对于小班宝宝的穿着来说,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因为,裤子特征比较明显,一头大洞,一头两小洞。而小班的孩子,对洞洞特别感兴趣。当午睡起床的时候,老师以亲切的口吻说:宝宝们,等会儿要自己穿裤子哟:一头大洞,一头两小洞。你们能找到吗?过一两分钟以后,可以让宝宝们尝试钻洞洞:两脚分一分,找到大洞洞,进入小洞洞,小手拉一拉。以儿歌的形式加强方法。不一会儿就能听到,“老师,老师,我的两只脚出来了”。此时,他们的自我操作获得的快乐要比成人的表扬多得多。此时,可以让男宝宝找找前面有没有小便的小洞洞,女宝宝们找一找两侧的小口袋。如果没有,宝宝们可以再玩一次找洞洞的游戏,既学习了儿歌,又巩固了穿裤子的技能。
三、家园共育,巩固技能
宝宝们的生活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刚刚“断奶”的孩子,一定更要巩固练习。很多妈妈说:“老师,为什么我的宝宝回家就不会了呢?”原因有二:一是他已经习惯你的包办代替,有依赖习惯。二是没有积极氛围,缺少学习的动力。如果这时,家长给宝宝一些鼓励、期待,相信他一定能像在幼儿园里一样做好。
所以,当宝宝们有新的进步时,哪怕做得不是很好,家长们也不要着急,给孩子一些时间,给他们些自我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慢慢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