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去南京观摩了为期三天的七彩语文杯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时值初冬,寒气逼人,然而全国各地的小语教师们纷至沓来,偌大的金陵河西分校会场竟座无虚席。各省市的三十多名优秀选手登台亮相,比赛精彩纷呈。参赛老师通过朗诵、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现场答题四个环节的角逐,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
首先谈谈关于教师的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读无疑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的最佳牵引。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直接播放现有的录音。许多老师认为名师、大家的朗读更高、大、上,殊不知对于学生而言,自己老师的朗诵会更亲切,更有感染力。因为没有距离感,也更具模仿性。所以,我认为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读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然,教师的朗读能力直接决定范读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听多练,让自己的朗读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朗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如拖腔、找不准重音、拿腔捏调、表情浮夸等毛病要力求改正,追求一种朴实、自然的朗读境界。
其次是关于教师才艺的一些思考。以前我总这样认为,我只是一个语文老师,上好我的语文课就行。其实,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兼有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这会让课堂增色不少。记得执教《长江之歌》一课时,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首歌词,安排学生欣赏完一组长江的图片之后,我现场演唱了这首歌。虽然我的唱功平平,但学生却很是惊喜。那节课上他们表现得格外投入,教学效果当然不错。再如刚刚执教完冯骥才写的《珍珠鸟》一课,为了体现文中“我”对珍珠鸟的关爱之情,我依据课文内容用简笔画画了珍珠鸟、一卷干草以及遮盖笼子的吊兰藤蔓,寥寥数笔、边讲边画,学生看得入神,听得认真,教学效果要比繁琐的讲解、机械的记忆好很多。
最后谈谈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教师素养大赛最核心的部分。就上课而言,各路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都展现了对听、说、读、写双基教学的落实,同时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展开自主学习模式,使得仅三十分钟的小课充满了灵动之气。但正如担任现场评课的全国著名学者方范智教授所说,这些精英老师的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提问过于繁琐,所提问题价值不高,或对文中关键词语把握不准,对文本内容解读不全面等。我想,这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更认真、细致地去研读教材,同时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让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既接了地气,又有了高度,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站得更实更稳。
当然,教师素养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的概念,教师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文化修养等都应包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