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向往的地方。学过历史,知道这里是夏商周古邓国所在地,天下邓氏皆源于此;名医张仲景祖籍于此,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祖国医学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北宋名臣范仲淹曾知邓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千古绝唱。前年,得知分别40多年的部队老艇长家住邓州,很想前往探视。最近,大学同学聚会于此,出发前急切而又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
到了邓州,当地政协领导告诉我,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第一人口大县(188万),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南水北调中级工程的起点——丹江口水库渠首所在地;近年习氏宗祠游人很多,值得一看。
习氏宗祠位于邓州市西北部十林镇习营村,九曲十八弯的堰子河绕村流入湍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经村东流向京津。这里是邓州习氏的聚居地,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祖籍地。
驱车前往习营村,下车即见高大的宗祠门庭。门庭上方由习仲勋夫人齐心女士所书“邓州习氏”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习氏宗祠坐落在习营村的西南隅,重修于2005年。宗祠建有大殿一座,为习氏先祖享殿,供奉习思敬公画像。大殿门口止门悬“崇德尚贤”四个大字。侧殿两座,东侧为习仲勋纪念馆,西侧为习氏历代名人馆。大殿后20米处为习思敬公墓,墓高6米,周围38米,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所立墓碑。宗祠内外苍松翠柏,四季怡人。习氏宗祠为祭祀习氏先祖的重要场所。每当清明时节,不断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习姓后裔到习思敬墓前烧香祭祖,追思先人。
宗祠对邓州习氏的来源、世系源流、现状进行了介绍。习思敬公为邓州习氏一世始尊。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全国人口锐减,特别是中原一带,情况尤甚。是时邓州仅剩下四五百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芜。为改变这一现状,明政府软硬兼施,迁山西、江西、太湖一带的百姓入中原。习思敬即是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今新干县)迁来邓州的。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邓州习氏至今已有23代。除去迁居他乡者,目前留居邓州十林、张村二镇的习氏一族有2600多人,其中约有一半居住在习营村。
宗祠内习仲勋纪念馆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生平。习仲勋自1926年投身革命,至2002年去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及习仲勋,人们只知道他是从陕西富平走出来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祖籍在河南邓州。清光绪八年(1882年),因生活所迫,习思敬第15代孙、习仲勋的爷爷习永生带着妻儿由邓州逃荒到陕西富平。1958年6月15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随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休息时谈到河南。他说:“我的祖籍在河南邓县。是时,祖父只有二亩半地,日子过得很苦,加之天匪祸不断,全家逃到了陕西富平。”习仲勋对邓州有着深厚的故土情结,曾多次对家人说:你们要记住,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陕西富平,一个是河南邓州,一个就是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也对邓州十分关心,2004年2月2日为邓州题词,“祝邓州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再上新台阶。”200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回复习营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父老乡亲的信中说道,“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多年来,我十分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父老。”
现在邓州习氏宗祠已经成为重要的家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和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