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贾平凹演讲
  □姚正安

  八月中旬,去四川眉山参加一个民间文学团体组织的学术活动,探讨“在场主义散文”创作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在场主义散文是四川眉山十多位作家自发发起的一个散文创作流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得到了文学界,特别是众多散文作者与研究者的参与与支持,如王巨才、陈思和、阿来、孙绍振、范培松、丁帆,这些叱咤风云的文坛大腕,都是积极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从发起之日,已经在不同城市连续六年举办活动。今年气象更甚,贾平凹、舒婷、裘山山、陈剑晖也来了,呼啦啦来了一百多人。

  眉山人在散文上有想法、有动静,是有底气的。眉山是“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唐宋散文八大家,苏家占其三,正所谓“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我于散文创作理论知之甚少,平时所谓的写作也只是码字而已,一文学爱好者,充其量是一个业余写手罢了,从来没有把作家的帽子戴在头上自虐,也没有为别人发文章而眼红出血,为自己发不了文章而痛苦万状。

  对于在场主义散文,甚感陌生和新鲜。忝列其间,聆听专家高手的研讨,启发肯定是有的。所谓在场就是介入、实践和当下。在场主义散文虽然没有直接告诉人们散文应该怎么写,但让写作者懂得以什么样的姿态、精神进入写作。

  我的收获,还不仅仅在此。

  在场主义散文创作流派组织了评奖活动,活动经费不是官方的,是一位企业家赞助的,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每一届费用在百万元以上。这种组织形式也很有意思,对文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有启发作用。

  贾平凹以其《老生后记》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创作奖。贾平凹发表了获奖感言。一上台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不带稿讲不来。早就听说贾平凹不善言词,还真是这样。贾先生是用“秦腔”讲的,不太懂。幸好,我身边坐着贾先生的陕北老乡,帮我翻译。贾先生说,平生获奖无数,但他很在乎这个奖,这是民间的奖项,是民众的声音,必须来领奖。政府组织一次文学活动尚且不易,何况民间,投入这么大的人力财力,不简单,必须给予支持。说得很短,但说得很真切,很通俗,很有力,没有噱头,没有谱儿,没有拿腔做调。我感到不够味,就像喝酒,刚喝上劲,酒壶空了。

  同一天下午,召开在场主义散文学术研讨会。贾平凹第一个发言。他依然掏出一张纸,直奔主题说,“我曾经提出‘大散文’创作理念,并以《美文》为阵地,进行实验。比较起在场主义散文,大散文显得虚空一些,大散文之大,指的是什么,是篇幅之大,题材之大,还是什么呢?都不太清楚。在场主义散文要求作者直面社会,直面现实,直面民间疾苦,直面大众期盼,体现了题材的时代性、社会性和大众化。在场主义散文比大散文更明朗。”

  我听了很感惊讶。老贾这是在自我解剖啊。这种自我解剖是真诚的,是深刻的,不是一般的捧场,也不是拿东楦西,如鲁迅之直击“小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一直是很热闹的,概念也是花样翻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引发出文化散文,后来又有人提出非虚构写作。我是驴子磨磨,只知道转圈,从来不问所以然,也没有按照什么模式规范过自己的业余所好。我弄不清楚这许许多多新概念,是从散文的哪个角度切入的,是题材、结构,还是语言?因为不懂,所以无言。但我知道,还没有一位始作俑者,如贾先生这样深刻地解剖自己。大多是各执一端,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相互攻讦,飞短流长,时有发生。

  贾平凹没有说过自己是大师,但他所表现出来的气度风范,不是大师具备的吗?

  说贾先生具有大师风范,也不只是演讲的孤例。

  研讨会后,主办方组织我们观瞻“三苏祠”,这应该是眉山文学活动的规定动作和保留节目,就像外地文化人到高邮,一定要观瞻文游台一样。

  “三苏祠”之广阔,实物之丰富,名人字画之丰赡,就不必说了,还是说说贾平凹。三苏纪念馆内,我们一行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导游讲解。那导游讲得很投入,不是背下的通稿,有她自己的理解,直讲得悲情满面,泪水涟涟。我站在贾平凹不远处。冷不防一位女青年拉了一下贾平凹的胳膊说,贾老师,请您合个影。贾平凹笑笑,转过身去,与那位女青年合影。过了一会,又一位中年男士,要求与贾老师合影,贾平凹依然是笑笑,满足了男士的愿望。短短时间内,如此之拍照凡五次。

  贾平凹没有推辞,没有反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很温和地与陌生人拍照留念。这不是大师的风采吗?

  游览结束前,主办方准备了文房四宝,请贾先生题字,这是活动的压轴戏。贾先生字画之水准不独作家圈内,在书画界也是排得上号的。贾先生很虔诚地研墨、展纸,写了一幅,不理想,又重写。用贾体写成“耸瞻文旦”四个大字,没带印章,按上指印。

  一切都那么认真,那么自然。

  贾平凹出身农村,有《我是农民》。进入文坛,大起大落,《废都》一出,毁言四起,情绪低落到极顶。他的老父亲从农村赶到城里,在西安一僻静处,父子俩相对饮酒,四目茫然。贾平凹曾在一篇文章里做过详细记述,读来让人动容。

  今天的贾平凹一如常人,身材不高,略显富态,举手投足都很平静温和。贾平凹说他信佛,从佛经里获得了人生的智慧。我想,是的。他平静了,温和了,平静温和如一片秋叶。

  第二天,主办方安排贾先生到眉山中学参加“穿越千年、对话东坡”活动,与当地的文学爱好者以及眉山中学师生进行交流。据参加活动的同志介绍,贾先生非常慎重,非常认真,手写了六张讲稿。我因另有活动,未能再次聆听贾先生的演讲,甚感遗憾。

  我想,以贾先生的声誉以及创作之经验,应该是信口讲来皆成文章,还需要准备讲稿吗?贾先生准备了,而且是手写稿。微友们不知从哪弄来了手稿,发到群里,目之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汗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专版
   第07版:盂城驿
   第08版:专版
听贾平凹演讲
邓州习氏宗祠
走近你,梦中的红柳
邮航7号
茨菇
高邮报盂城驿07听贾平凹演讲 2015-10-16 2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