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下海,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1990年,戴大喜中专毕业,分配到龙虬镇强民村一企业做会计,1993年被调至乡经管站工作。当时,原张轩乡罗氏沼虾养殖刚起步,虾子上市供不应求,价格高。戴大喜因经常与农民打交道,发现许多农民想养虾,却苦于难寻虾苗、缺少养殖技术。他想,如果自己能帮助农民找到供苗的基地,并且掌握养虾的技术,不是能带动更多的农民养虾了吗?1998年春,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辞职下海,带领6户虾农到吴江购苗。当时,苗种十分紧俏,钱交了,但要等半个月才能提货。为帮助虾农早点提到货,他与厂领导多次沟通,介绍高邮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对方的理解,顺利为6户虾农组织到了虾苗;第二年又为16户组织了虾苗。
为识别虾苗质量的好坏,戴大喜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上海水产大学研究所潘家模教授有一本关于罗氏沼虾的书。他费尽周折终于弄到了手,了解到罗氏沼虾的生理特征以及苗种的鉴别方法。但好的虾苗买回来后,又出现虾农因不懂养殖的技术反而亏钱的问题,这让戴大喜十分痛心。他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专家询问养殖罗氏沼虾的相关技术,到扬州水产技术推广站请求提供技术指导。他的执着终于感动了专家,不但给他讲授了养殖的基本要领,还送给他一些书籍,免费赠送了一台旧显微镜,自己又买了一台化验水质的检测仪器。他就利用这两台仪器,骑着自行车,顶着烈阳穿梭在农户塘口,免费为虾农进行水质化验。
适应市场,组织水产专业合作
2000年,戴大喜在龙虬镇租了35亩水面。当时,虾农只知道常州宣塘桥水产市场,一家一户拉着几百斤虾去卖,常常是货多反而价贱,农民是欲哭无泪。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如何才能打开罗氏沼虾的销售市场?戴大喜萌生了成立合作组织、集中向外推销的想法。同年3月,他与其他3位养殖户创办了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15年以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成员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98人,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1560多农户从事罗氏沼虾养殖,注册的“沼源”牌罗氏沼虾畅销市场,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开发生产的产品有鲜活虾、速冻河虾仁等,基地养殖面积也由300亩发展到了11960亩,户均纯收入达到了9万元以上,参加合作社成员比未参加合作社户均效益高出8000元以上。
15年来,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为虾农节约成本约1200多万元;投入27万元,为虾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他还率先建立了质量监督体系,赢得了市场信誉和竞争力。利用我的信誉,无偿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农民生产资金缺乏问题,为农民贷款400多万元。为打通服务农民成员最后一公里,2014年,合作社又投入267万元新建了140m2成员一站式服务大厅、140m2成员培训中心、480m2技术服务超市。通过标准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合作社成员不需要再跑第二处,在服务中心就可以享受到水质检验、病害化验诊断等业务服务。同时,通过技术培训,不但使成员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更让他们接受了统一的生产管理,及时掌握了党中央农业农村的政策信息、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提升了合作社成员的素质。
兴办实企,走上更加宽广的道路
2005年,戴大喜与他人合股创办了扬州源泉饲料有限公司,配套了产业发展。几年来,为农民提供饲料赊欠达4500万元,解决了农民生产资金的困难。2010年,又投入150万元,新建了一座罗氏沼虾速冻与储藏加工厂,进行反季节销售,增加虾附加值,较好地延伸了产业链的发展,解决了本村60-70岁的老头老太110人就业,发放到本村村民工资达108万元,他们不用出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到了活变钱,零用钱再也不向子女伸手了。2014年,又带领农民成员一起投资扩大了速冻加工规模,新上了1000吨罗氏沼虾深加工项目,项目投产后年新增储藏能力800吨,预计实现销售6400万元,可解决季节性用工130人就业。
前不久,合作社与南京邮电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分别投资15万元,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罗氏养殖进行精细化管理。初步选择15户、400亩虾塘进行试点,利用塘口自动检测设备,将氨氮、溶氧、温度、以及PH质等指标自动发送到养殖户手机上,以此逐步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虾农收入。
关爱他人,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戴大喜先后帮助4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同时,他不忘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关爱困难群体,为地震灾区捐款4500元;捐赠7000元为龙虬镇困难户安装了数字电视,捐赠3000元用于强民村自来水改造工程、捐赠3500元支持农民体育事业,助学扶贫4个贫困家庭,每个家庭每年2000元,已连续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