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学校担任教师时,师永生有十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他曾受南京工业大学的邀请,3次到西藏进行相关的技术支援,先后受聘担任扬州市优质工程评委、江苏省绿色施工专家、江苏省优质工程复查专家、江苏省工法评审专家、国家优质工程奖复查专家、国家级QC诊断师、中国施工管理协会科技奖评委。
面临形势发展,弘盛集团要创特级资质,要求企业至少有50名一级建造师,而2009年弘盛集团一级建造师人数只有20多名。针对一严峻形势,师永生当机立断,利用集团公司职工学校这一平台,采取自培的方式,自己走上讲台,不收任何费用,潜心讲解,使一、二级建造师培训工作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4年底,弘盛集团的一级建造师已达146人、二级建造师247人,远远超过特级资质的要求,同时也打造出了一支精悍的管理团队,已成为集团的巨大财富。现在每年,他都不定期地免费举办培训班,让同行资源共享。同时,身体力行,从2000年至2015年,先后取得了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七个国家注册类资格,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了企业声誉。
专利的多少是一个企业科技实力强弱的表现之一,但科技却又是施工企业的短板。师永生通过向专业人士请教,去施工现场琢磨,几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光专利就有了20多个。2006年,有一个大厦使用了“加气砼砌块”,因该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时间还不长,工艺还不太成熟,所砌墙面粉刷层容易开裂。他发现这一问题后,进行了现场调查,在工地一呆就是十多个小时,最终发明了《内墙抹灰网格布压光施工工艺》,并制定出了较为系统的标准和要求。工程检查专家组对这一创新工艺和工程质量给予了很高评价,《内墙抹灰网格布压光施工工艺》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现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006年,弘盛集团申报了国家总承包特级资质。申报特级资质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料,而弘盛集团属管理型企业,缺少懂专业、会施工的专业人才,公司没有现成的资料,局领导感到很棘手。在困难面前,师永生勇挑重担,认为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团结奋战,就可以跨过这道坎。说是这样说,但工作量相当大。对此,他依据申报特级资质的标准,拿出相应的工作方案,组织一班人,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夜以继日,查空补缺。没有图纸的,他亲自动手绘;无预决算的,他亲自动手编。各个分公司送回来的、各个小组做起来的材料四水归塘,全部归到我这里进行汇总整理。他一遍一遍地看,前后数据对照,终于完成了所有的申报资料,使公司赶上了住建部申报特级资质的末班车。2011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全国特级资质就位,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硬指标,是关系到集团能不能保住特级资质的关键。在集团第一轮软件设计与数据不能匹配的情况下,师永生临危受命,在距住建部验收只有几个月的短暂时间内,带领技术人员南下北上,进行数以百万计的数据整合和录入,那些天,他几乎没有睡一个安稳觉。当住建部验收小组调看我们的数据不住地点头时,他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工程创优一直是困扰弘盛集团的难题,至2011年,高邮建筑企业没有获得一个鲁班奖和国优奖。为获得突破,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创优小组,师永生作为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经过认真筛选,确定了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综合楼项目作为争创国优的对象,400多天里,他先后30多次赴工地调研、检查,与工人们同吃同住,随技术人员彻夜钻研。他先后提出了若干的建议和要求,主抓优秀设计的材料申报、影像资料的制作和汇报材料的编写。争创期间,他和创优小组的同志多次到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去中国施工协会协调,最终完成了近100本工程资料的整理和装订。2012年8月,北京专家对该工程进行了实地检查验收,师永生在会上作了详细汇报,一举通过验收,成为高邮市建筑史上第一个国优奖工程。
2013年,经市政府及省协会的确认,弘盛集团又把市城市商务大厦作为争创国优奖的对象。施工过程中,师永生每周都要去工地查看,从一楼爬到屋面,总是气喘吁吁,但每看到一点点问题他都把它记下来,先后疏理了100多条整改建议,从来没有道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在该项目中,他提炼出省级工法1项、省级QC成果2项,该项目还先后获得国家级3A文明工地、省优质工程。
播种下希望,就会有收获。在这块建筑业的“园地”里,师永生先后参编了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15项,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主编一项国家级规程、参编两项省级标准,在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获中施企协的科学技术创新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省市QC成果奖、省市科技论文奖数十篇。五年来,师永生连续被评为“江苏省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扬州市建筑业先进工作者”;2011年,我被评为“扬州市劳动模范”,当选为“扬州市人大代表”、“高邮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