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买菜回家的路上,遇上一位老熟人。他问我买了哪些菜。我回答,就买了点大蒜和猪肉。他眼睛睁得大大地看着我,突然冒出一句:你还敢买猪肉啊?我知道他的意思。我说,这家猪肉不错,细嫩而且闻起来挺香。他用十分研究的眼光盯着我,慢悠悠地反问:真的假的?我被他问得莫名其妙,我不知道他是怀疑我所说的真假,还是怀疑我买的货色真假。我也用反问的语气回答了一句:怎么会假呢?
我所遭遇的“真的假的”式的对话场面可不是一次。
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我为某领导驻点调研提供服务。活动结束后的一次聚会,我向席间的朋友介绍了我的服务感受。说,现在领导人的作风真的改变了,不摆谱,没有架子,真的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刚说完,几个人居然异口同声地问:真的假的?当时,我有点不高兴,因为纯属于聊天,我有什么必要说假的呢?如果是假的,不是明摆着是我拍马屁吗?领导不在场,我有这个必要吗?显然,他们是怀疑我所说的真实性。我说,爱信不信,反正,我没有必要说假话。这时,有人出来打圆场,说,不是不是,我们不是怀疑你,更不是说你什么,因为现在吧……吧了半天,也没有吧出个名堂来。他说不出来的话,我是明了的。
我说的是真的,但人家不信,没办法。信不信,是别人的权利,强加不得。
还有一次,一位朋友说自己的钱包掉在出租车上,出租车司机硬是从他钱包里找出一张名片,辗转找到他,并完璧归赵。在场的几个人皆脱口而问:真的假的?有人甚至讥笑朋友是在编故事。弄得那个朋友恨不得赌咒发誓。即使是赌咒发誓,有用吗,没用。不信,试试。你拿着一件货真价实的商品到大街上叫卖,说自己的商品是真货,价格比同类产品低多少多少,看看,有几个人信,又有几个人买。
经历多了,我就在想,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用“真的假的”这种满含怀疑与不信的反问句来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事件呢?
有人以为,这是口头禅,是语言习惯。我不这样认为,我倒觉得是思维方式,是人的思想深受社会影响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
小时候,听老师讲英雄故事,没有一个小朋友问真的假的,都是耳朵竖得直直地听,动人处,甚至还流泪。村民们听干部介绍好人好事,说某人不讲报酬,一夜割了多少亩麦子。当时没有一个农民会用怀疑的语气问“真的假的”,说不定听者中的若干个第二天也成为领导表扬的好人好事的主角了。
不少人可能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周朝那个残暴而腐败的周幽王,为了博爱妃一笑,居然玩起了无事点烽火的游戏。烽火是敌兵犯境的信号,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敌人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鼓乐喧天,太平无事。各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我想,诸侯们后来看到烽火也一定心生狐疑:真的假的?遂以为是假的,而按兵不动。
怪不得,人们用“真的假的”反问现实,因为现实中,假的太多了,真的太少了,真的也变成了假的,假的有时反而成了真的。
不知从哪一天起,大街上店面前,多了一块牌子,“本店出售的是正宗高邮蛋”“正宗南京板鸭”。这是以前没有过的,高邮蛋就是高邮蛋,有什么正宗不正宗。南京板鸭就是南京板鸭,又有什么正宗不正宗之分。但是细心人,一定想到,既然幌子写着“正宗什么什么”,肯定对应的就有“冒牌的什么什么”。那么,正宗与冒牌究竟如何区别,不是肉眼看得出的,也不是语言表达得清的。有时,假货说不定更光鲜,更引人注目,不是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说吗?
至于“台上说的是一套,台下干的又是一套,嘴上说的是一套,手上干的又是一套”的双面人,人们如何相信,你说的是真的或者干的是真的呢?一次就是十次,一个就是十个,这是常规推理。人们对出现在眼前的人和事,难免生出疑问:真的假的?
我从“真的假的”反问中,感受到的是,社会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要改掉这种令人不快、怀疑一切的反问,必须从我们的行动开始。重树大众对社会的信心,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我们所说的、所做的、所卖的,都是真的,人们又如何会多此一举地问:真的假的?那不是犯毛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