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苏中大地上的明珠,承载着龙虬遗址、帝尧故里、秦筑高台等丰厚历史,交融着古文化、邮文化、水文化、驿站文化、少游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人文气息,孕育了高邮昌盛的文脉,秦少游、汪曾祺等文人大家辈出。
秉承7000多年的文明史,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打造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文化新高邮,2011年初,高邮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摆上议事日程、纳入重点工作。
创建工作有序展开
2011年3月,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相关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分设9个工作组,印发了《高邮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方案》。此后,我市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和要求。
各地各部门,结合诗词“六进”工作要求,纷纷出台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盂城诗社升格为高邮市诗词学会。临泽、界首、三垛、卸甲、菱塘、高邮镇等乡镇先后成立诗词协会、学会,各企业、社区、学校也相继成立诗词组织,先后在老年大学、北海社区、赞化学校举办培训讲座,培训会员近千人次。今年,我市还邀请国家和省、市的一批专家学者走进基层,开展了近百场诗词诵读活动。
培育亮点特色彰显
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把邮文化与诗词文化进行融合,全国首发的《宋词》邮票,底蕴深厚的《盂城诗韵》《诗韵高邮》邮集,别具一格的诗词主题邮展,既让诗词成为“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邮文化”为诗词传播打通了特色路径;同时,我市还先后举办了全国第六届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秦少游文化奖章”颁奖活动以及“情系七夕爱在秦邮”创作征文大赛等系列活动,使诗词文化与本土文化、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
诗教工作异彩纷呈。诗教工作是推进诗词普及的重要途径,为了强化诗词教学力量,教育部门为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具有诗词造诣的诗教辅导员。川青小学、赞化学校、临泽小学、高邮中学、实验小学、车逻小学等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根据新课标着力开发校本诗词课程,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融入课堂,渗透学科。川青小学芦花少儿诗社近4年来有600多名学生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诗作,被评为首批全国诗教工作先进单位。
特色活动享誉全国。2003年以来,我市先后成功组织了江苏省“林杉风杯”诗词大奖赛、全国“林杉风杯”诗词大奖赛、全国重教劝学“赞化杯”诗词大奖赛。三次大赛均取得极大成功,仅“赞化杯”大赛就吸引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110个县(市)的参赛作品1500多件。赞化学校、天宇服饰公司等还约请全国诗词名人、书画名家专门到企业开笔会,书写唐诗宋词,弘扬传统文化。近两年,我市还连续组织了“我们的七夕———大型音诗画晚会”,传唱经典诗词作品,展示本土特色文化。
诗词创作成果喜人
诗词创作名家辈出。我市素有古典诗词创作的传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创建工作的推动下,我市集聚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作者,形成了“高邮诗词创作群体”。蒋成忠出版诗集《蒲草集》《戊心斋吟稿》等;缪登甲出版了古典诗词集《南窗吟草》;高国华诗词作品入选《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汉诗瑰宝辞源》、《中国国粹范例诗经》等。
应征参评成果丰富。近三年来,高邮诗人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诗词超过300首,50多人次获得国家和省市各类诗词奖项。老诗人陈坚参加“青莲杯”全国廉政诗词大赛,其作品《赞孔繁森》获优秀奖,吴志华在“红星颂扬州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中荣获诗词类银奖,周同创作的五绝书法作品获书画类金奖,蔡建女士获得“江苏十佳女诗人”光荣称号。在江苏省诗协举办的“徐州煤矿杯”、“宝胜杯”、邗江“春江花月夜”以及全国“林杉风”杯、重教劝学“赞化杯”等诗词大赛中,我市诗人均有斩获。
诗词研究不断深入。李同义撰写的论文《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新时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入选“毛诗会十二届年会”交流。在扬州市第二届中华诗词理论研讨会上,我市诗词学会蒋成忠、李同义、张卫东共有6篇论文入选。蒋成忠出版了散曲、诗词评论集《王磐作品评析》,成为国内首部研究王磐诗词作品的专著,对张綖的《诗余图谱》研究见解独到亦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许伟忠所著的《悲情歌手秦少游评传》公开出版,成为全国研究古典诗词和少游文化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