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月初三神居山
  王玉清

  癸巳年三月初三,一大早,春日气清,百里天光,一派祥和。一拨一拨山南海北的红男绿女,轻车暖服,经由正南向的帝尧大道或者东边山门下车,信步来到神居山,这座位于苏北里下河西缘的乡野平畴中的山体,岗顶宽平,旁坡和缓,渐次敞开了佛界仙居的光景来。

  对于神佛之道,我的家人曾经告诫过我,如果生来缺乏机缘与悟性,最好不要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要乱发癫狂妄语。这话确实得体,尽管我嗔我痴,我还是乐于遵从的。

  就像这一年一度的神居山三月初三庙会,过去虽然间断过,可它历经几多沧桑嬗变,依然相沿成俗,你不能不感受到文化的强大力量。

  我是第一次来逛神居山庙会,所思所念不免多了些。

  当我以一种不拘形迹的闲人模样,徒步上山的时候,山门外天菱公路及帝尧大道两旁,早已泊满了私家车,上山的路上,香客、信众与闲逛者缤纷络绎,经行处已经稍显拥堵,但无乱象。两旁的摊位沿路而设,一字排开,多是出售礼佛之香的。我留意了一下香摊,陈列盒香、线香、棒香、盘香、塔香与散香等,苏州檀香、富贵佛香、烫金佛香、金香佛香,价格要比散香高,沉香则更贵一些。题写着“金榜题名”的棒香、寓含“财源滚滚”之意的钩财佛香受到信众青睐。我本意不做香客,自然走马观花,不料被人从背后喊出乳名,陡然的惊喜,来自于我那居住乡间的堂房姑母,瘦小苍老的她正在打理售香摊位,言下之意不必说了,我也乐得随喜添趣,双手捧上了礼佛之资。

  上山头等大事,应该是焚香礼佛。奉香者或穿唐装西服,或着青绸绿袄,将雏携妇,前呼后应,摩肩接踵,前往大雄宝殿。一座山有两座大雄宝殿,而且同在一处平岗上,此前我没有见过。旧的大雄宝殿在西,规模形制小,所供大佛,妙相庄严;新大雄宝殿在东,建筑立面颇大,从山脚往上,沿台阶拾级而上,更见其雄阔之势,内供素佛,佛面如初,虽然早已开光,但因整个建筑尚未竣工,大佛身上尚未漆彩泥金,便临时披一幅大红绸布作袈裟,接受众生朝拜。我先在两殿之间空地陈列宝鼎焚香祷祝,而后到两座宝殿行注目礼。满殿佛香真是多,四周里涌过来,一层层堆叠上去,抱紧了所有大佛的佛脚,钟磬悠扬声中,佛乐唱彻十方天地。

  人流熙攘,大家拜其所拜,只是殿内殿外,拥挤不堪,空间愈显促迫。陆续见到了经商成功的宗亲数人,或肥马轻裘、扶老携幼,或抱塔香,或上功德,或是礼佛之后满身的大度雍容,意态却是谦恭虔诚的。亦见到丈夫扶病妻焚香祷祝,衰年妇女跪求孙儿学习进步。

  心头倏忽滑过“苍生”一词,浑身一凛:佛的慈航,真的能渡一切苦厄?我不知道。我倒觉得,可能不应该一味苛求国人无信仰、国人信神信佛具有功利目的性等等。想一想吧,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度,民间信仰什么,往往最终寂灭于什么,信仰难免不会失氧;祖祖辈辈的人们不是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往往才走几步,厄运就如影随形,倒不如走一步算一步地祈求、祀奉好运的莅临。这就是民间!树上有枣无枣习惯敲它一竿子的民间,锅里有肉无肉依然“食量大如牛”的民间!在生活质量普遍攀高,需求档次不断提升的当下,比如祈求无病无痛、无灾无难的人们,登临神居山,烧上一炷平安香,祈求项目顺遂、儿孙出息的商家,拜拜菩萨拜拜佛,烧炷发财香或者智慧香什么,无非出自于淳朴善良的本愿。“人在做,天在看”,最终所为之事成不成功,当然要靠自己努力,更要靠大家奋干。此时,我忽然感悟到,所谓尘世幸福,并不是拥有了最好的,却是美化了相对好的,能体会到自己身在幸福之中,这也是一种能力。

  就这么若有所思,不知不觉步出香烟缭绕、烛火通明之处,来到前山以帝尧广场为主体而设立的购货市场,我大概也满脸浅笑了,随处有人与我招呼,喇叭里的叫卖声更是南腔北调,热热闹闹,在这里,我感到庙会就像个大卖场,是老百姓的购物天堂,各种商贸气象,应有尽有,果然是山丘隐约,陈设蜃市;摊屋奢华,罗列奇珍。价廉物美的南货北货,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

  在这里,你会觉得,逛庙会就是逛庙市,就是逛节场,一派升平气象,到处莺歌燕舞,在四周如玉翠竹、参天杨树与应时花草的环拥下,人们满面春风,个个心情舒畅,喜气洋洋。庙市买东西,挑选方便,一眼看过去,就是若干家铺位,价格也便宜,问问价杀杀价,随心随意。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花卉苗木等,是居家过日子所看好的;香件饰品、草艺布玩,书画彩绘,签贴绣品,是童心芳心吟赏之心们的珍爱。大家都能得其所需,悠游自在。

  我见到一位衣着朴素的民间艺人在售卖以艺术签名画,签购者大名后补作一条祥瑞飞龙,或补画一尊大佛,十元一张,求购者甚多。问其所从来,乃安徽来安人氏。

  卖天津火腿肠、煎饼馃子的铺位张开淡黄色大布蓬,挨边一顺的,有卖北京八宝茶汤的浅蓝色布蓬,有卖蒙古小肥羊、蒙古大串的草绿色布蓬,有卖大连铁板鱿鱼的红色布蓬,有卖重庆叉烧包子、麻辣牛肉片的银灰色布蓬……那个色香味形,那种夸张造势,让人满口生津,味蕾发痒。山西刀削面的摊位因陋就简,巢县干丝、乌饭团的摊位别出心裁。凡此种种风味小吃,多得不可尽述,亦难以尽享。

  在外围色彩浓艳的红叶石楠、垂丝海棠的映衬下,经行庙市,满眼的是七彩琳琅的土特名优的物产,盈耳的是大人孩子的笑声歌声吆喝声。“北京男女老式布鞋,15元一双!”“上海梨膏糖,吃过了一辈子都难忘!”“背捆式塑料充气大蜻蜓,一背变聪明!”……行人如织,声浪如潮。广场那边搭起的戏台上,弦歌鼓唱,精彩的大型古装扬剧正在展演,纵然我有思古幽情,纵然我童心再度萌发,也无暇在每一处边边角角流连驻足。

  终于来到帝尧文化广场。广场中央高矗一尊九米九高度的帝尧塑像,挺身垂目,顾盼苍生。这位“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的上古人物,目光扫过万古风云,扫过千年墓葬,扫过古人的无数诗行,扫过今人的不尽瞻望,此刻,他似乎正静穆地关注着这片土地,关注着芸芸众生,关注着今天的庙会以及庙会上的种种声光音像。

  农历三月三,身入神居山,如走进了《清明上河图》,一步步踏在民俗画卷间,我的心是甜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10版:文游台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专版
“美丽高邮城乡行”采风作品选登(一)
窗口
春到古镇处处新
春风十里秦家垛
三月初三神居山
龙虬庄的前世今生
高邮报专版05三月初三神居山 2013-04-15 2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