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科萨奇A—16病毒和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部皮疹及口腔粘膜皮疹(溃疡)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疱疹液、污染的玩具、手绢均含有大量的病毒,5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的水泡、丘疹或斑疹,数目不等,直径2mm—4mm,膝盖也可出现若干皮疹,口腔损害表现为咽峡、舌、腭等处水泡,溃疡,有的患儿兼有口臭,流口水,厌食拒食,烦躁和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心力衰竭,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护理措施:
消毒隔离: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十分必要。安置于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房间,病房门把手、床头柜以及患儿的玩具,口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30—60min。医生护士诊断护理每位患儿后,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呕吐物及粪便均应消毒处理。对患儿出院的床单元,病房物品,儿童的各种用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发热护理:体温在38.5℃以下者给予散热,多和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者,应适当降温。降温的方法有:①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②口服百服宁口服液,并鼓励患儿多饮水,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和水和氯醛灌肠等。
口腔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者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思密达或锡类散涂擦,以消炎止疼保护口腔粘膜促进溃疡愈合。
皮肤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要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婴幼儿禁止使用尿不湿,可选择柔软舒适的棉织品尿布,手足部疱疹未破溃时可予以0.25%炉甘石洗剂,若手足部疱疹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1%甲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患儿因发热,口腔泡疹溃疡,胃口差,口腔疼痛,不愿进食,应配以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禁食生冷辛辣咸等食物以免刺激破溃口腔粘膜。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多是独生子女,加上曾有死亡病例报道,患儿家长比较紧张和恐慌,医护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以得到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由于患儿处于陌生且被隔离的状态,以及疾病带来的疼痛,容易恐惧焦躁和烦哭不止。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爱护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多进食,争取早日康复。
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
①观察体温变化,包括入院时,降温处理后。
②神智情况:观察是否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③呼吸系统: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改变,是否口唇紫绀,是否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及肺部罗音。
④神经系统:观察精神状态,是否头痛,呕吐,抽搐,肌张力下降,脑膜刺激征等。
⑤循环系统:观察是否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肝肿大,血压升高或降低。
如出现以上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做出相应的处理。
预防:
预防主要在于切断传染源,发现患者立即隔离,同时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尤其是加强幼儿园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媒体宣传卫生知识,了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做好卫生保健,勤洗手,玩具餐具定期消毒。不喝生水,勤开窗通风,注意患儿的营养休息,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给予板蓝根冲剂预防。
作者简介:
姚维玲,主管护师,儿科护士长,毕业于南通卫校,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