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女上小学一年级,上完了第一学期,利用寒假时间预习第二学期的教材。当她预习到语文第10课《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时与在一旁辅导她的我发生了争执。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邓小平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她把邓小平爷爷理解成了邓小平的爷爷了。我说不是,邓小平爷爷就是邓小平本人,邓小平后来长大了,变老了,孩子们尊敬他,称他为爷爷。听了我的理解,她还是半信半疑,后来问她妈妈,才真正信了我的理解。
孩子为什么这样固执呢?倒让我想了许多。
首先想到了教材。邓小平作古已多年,再让我们一代代的后世子孙继续称他“爷爷”恐怕有些不妥。随着时光的流逝,对人的称呼也得变,就像我们总不能一直称李白、杜甫为爷爷一样。孩子预习到这里打了个结,不能不说教材上有瑕疵。
让我这个当爷爷感佩的是,孩子小小年纪就肯动脑筋,善思考。如果换作我阅读该课文,我会读得很“顺溜”,哪里会在“邓小平爷爷”处卡了壳。课本上、教辅书上、课外儿童读物上不都这样称他的嘛!尽管孩子对邓小平一无所知,也不可能做出上述的分析,孩子在这里的误读,倒提醒了我们大人,逼着我们思考,觉得教材里对邓小平的这种称呼已过时了,需要去掉,或用别的什么称呼代替才好。
更让我肯定的是,孩子有颗固执的心不是什么坏事,疑虑不解开,心思放不下。她特地去问她妈妈,得到与我同样的回答,她才不吱声。就此一点,窥斑见豹。孩子从生疑到解疑是充满责任心的。
想当时,孩子与我争执时,我耐心地理解给她听;她半信半疑时,我没有强迫她一定听我的,更没有训斥她、打骂她 ,而是小心地呵护孩子质疑的萌芽。如果不是这样,情急之下,对她疾风暴雨一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质疑的幼芽儿不早就摧折了?
古人云:“学则须疑。”爱问、善疑是人的天性,既是与生俱来,更须后天培养。小学一年级,人生求知第一步,善待孩子的疑问吧,即使你答疑解惑的答案多正确,多标准,他一时不能理解并接受,也不要紧,他会慢慢地想,用心地悟,总有理解并接受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有更新的收获,就像该课文里的称呼,外孙女现在是弄明白了,理解了邓小平爷爷就是指邓小平本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她也会悟到这个称呼的过时性。
呵护孩子的质疑萌芽,让孩子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幼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