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狼疮(DLE)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是红斑狼疮的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其特征是有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红斑),毛囊栓塞,鳞屑,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皮肤萎缩等。病因不清,女性多见,3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
皮疹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颧部、鼻尖、鼻梁、鼻翼、唇部、头部、颈部、上胸背部、上肢伸侧、手背、指(趾)背、足跟等处。开始时,为一个或数个小圆形的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疹色淡红或暗红色,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上覆鳞屑,剥去鳞屑下面有钉状角质栓,皮损边界清楚略高起、中央萎缩略凹陷呈盘状。20~25%的患者可发生口腔损害,下唇、齿龈及颊粘膜较易受累;唇部受损以下唇多见,常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头皮损害形成瘢痕可致永久性脱发。本病日晒或劳累后可加重。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可有轻度发热、乏力和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等。病程慢性经过,很少自动消退,偶有继发癌变;有5%的患者可转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损害为红斑状圆形鳞屑性丘疹,伴有毛囊栓塞。皮损好发于双颊的突起部位、鼻梁,头皮和外耳道,可持续存在或反复数年;皮损亦可波及躯干上部和四肢伸侧。光敏感多见,表现为光照射过皮肤的片状损害,粘膜受累可十分突出,尤其是口腔溃疡。尽管本病通常局限于皮肤,仅少数DLE病人发生慢性滑囊炎,但仍有近10%患者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一般不严重,可能仅仅表现为抗核抗体阳,白细胞减少以及轻微暂时的全身表现如关节痛等。
本病应早期治疗,以防皮肤永久性萎缩。患者必须尽量减少在阳光或紫外线环境下暴露,外出时应采用防紫外线措施。局部涂擦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软膏或霜剂,如0.1%或0.5%醋酸去炎松,或0.05%倍
他米松双丙酸盐等,每日3~4次,常可使小皮损消退;对顽固性皮损,用丙酮缩氟氢羟龙封包疗法常可奏效;对于个别顽固斑块,可皮内注射0.1%醋酸炎松混悬液,但常能导致继发性皮肤萎缩。应避免过量使用外用激素。抗疟药治疗本病非常有效。对耐药病例需要较大剂量(400mg/日)或联合用药(如羟氯喹与阿的平联用),治疗需数月到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