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再现】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课文《桂花雨》时的一个识字教学片断。
师:仔细观察“拣”和“捡”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提手旁,这说明它们都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
师:说得好极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很容易混淆,要是把这两个动作做出来,不就可以区别它们了吗?(指着“拣”)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我要在粉笔盒里拣一支红粉笔。(手在里面翻来翻去,不停地寻找,过了一会儿,找到了一支红色的粉笔。)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拣到这支红粉笔的?
生:您在粉笔盒里寻找。生:您在粉笔盒里挑选。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指着“拣”)这个“拣”就是———
生:挑选,寻找。
师:(假装不小心将红粉笔掉到地上)这支粉笔可真顽皮,现在老师要把它(指着“捡”)捡起来,看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弯腰拾起来)那么,这个“捡”就是———
生:拾起来。
师:课文里说“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这里的“拣”能换成“捡”吗?为什么?
生:不能,这里是指把桂花中的小枝小叶找出来。
生:不能,因为这里含有“挑选”的意思。
师:接下来,咱们来做一个选字填空的练习:()了芝麻丢了西瓜 挑肥()瘦()废纸()重要的话说
生:(回答略)
师: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jiǎn字说一句话。
生:我的书掉到了地上,李明远帮我捡起来。
生: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经常拣瘦肉吃。
……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我运用形象演示法帮助学生区分“拣”与“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包含了一个“观察———思维———运用”的教学认知过程。课堂上,我以粉笔为道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拣”与“捡”这两个不同的动作,这种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搞清楚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拣”有寻找、挑选的意思,而“捡”则是拾起来的意思。正可谓“恰当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文中的“拣”能不能换成“捡”、并让他们选字填空、造句,这个环节就是一个从认知到理解、再到实际运用的过程。这样,学生轻松而又兴致盎然地搞清楚了这两个字。
学生升入中年级后,随着他们识字能力的提高和教学重点的转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识字的指导越来越少。要想在并不宽裕的时间内取得识字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无需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讲解一些重点、难点的字。2.无需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侧重地对字的音、形、意进行科学巧妙的指导。3.优化识字方法,创设丰富的识字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识字过程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