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健忘叫“忘身”

  □  姚正安

  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孔子六十八岁那一年,在外漂泊十四年的他,受当时鲁国当政者季康子的邀请,回到父母之国。

  回到祖国的孔子并没有实际工作,更没有重用,至多被聘为政府顾问而养起来。我们从《论语》《孔子家语》等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实际掌权者季康子,还是鲁国君主姬将(鲁哀公),他们会时不时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方面的问题,也不乏日常的闲聊。即便是闲谈,孔子也不忘自己的职责,抓住一切机会,对当权者进行劝谏,引导他们恪守本分,施行礼仁,强国利民。

  《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就记载了一次鲁哀公与孔子的闲聊。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

  孔子对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公曰:“可得而闻乎?”

  孔子曰:“昔者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荒于淫乐,耽湎于酒。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诛桀而有其国。此谓忘其身之甚矣。”

  这段闲谈还是挺有趣的。

  鲁哀公不知从哪听来一条消息,说,有一个人的忘性很大,健忘到什么程度呢?健忘到搬了家,就忘记了自己的妻子。鲁哀公也许对此感到怀疑,就问孔子,有没有这样的人?

  孔子一听,立即正儿八经地说,这个人还算不上忘性最厉害,比他忘性大的有的是,那就是忘记了自身。

  鲁哀公来了兴趣,赶忙对孔子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于是,孔子讲到夏朝的最后一个暴君桀。说桀作为一个天子,拥有天下,却忘记了先祖的治国之道,破坏了先祖设立的典章制度,废除了世代的祭祀活动,放纵自我,沉湎酒色,奸臣阿谀奉承,忠臣不敢说话。结果是天下人杀了夏桀,夺去了他的国家。孔子感叹,夏桀才是记性最差的典型。

  我们再回头看看原文,鲁哀公可能就是针对听来的一则故事,问问孔子生活中有没有忘性如此之大的人。鲁哀公所问的其实是人的生理意义上的健忘。可是,孔子因势利导,利用鲁哀公所问的健忘,讲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健忘。

  孔子所讲的夏桀之忘身,是夏桀生理上健忘吗?当然不是。桀是心理上失防,道德上失范,不受他律(典章制度),不守自律,胡作非为,导致国破家亡身死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

  孔子是借哀公之问,用历史故事,引导哀公在其位谋其政,严格自律,牢记使命。这当然超出了一般生理意义上的健忘之说。

  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作奸犯科的领导者,能说他们是因为记性不好,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非也。看看他们的学历,高得惊人,听听他们的讲话,滔滔如江河,一组组数字脱口而出,一个个故事张口就来,记忆力不要太好。他们也与桀一样,不是患上了生理上的健忘症,而是心理出了问题,是思想有了毛病,是三观根本扭曲,从而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更没有反省自己做了什么,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忘身”——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使命,当然也忘记了党纪国法,从而一步步进入不法之地,陷入囹圄,这不是必然的结局吗?

  从鲁哀公看,是一次平常的闲谈,但孔子却信手拈来,从闲谈中引出深义,料想事后鲁哀公不会不知。

  这次貌似平常的交谈,而历千年流传,为人所记诵,就因为其内容远远超出了习见习闻的“健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悦读
有一种健忘叫“忘身”
状元宰相李春芳后裔李滢事略
俗见
徜徉在花花世界里
那块油菜地
高邮报副刊03有一种健忘叫“忘身” 2025-04-25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