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笑谈汪曾祺与曹又方
~~~
~~~
2025年03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张家渡到张公渡

  □  李卫春

  张公渡位于高邮湖西郭家集附近的凉月湾河面,河面宽约一里,过去来往行人必须有舟船才能过河。明代即有此渡口,明隆庆《高邮州志》记载,“张家渡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当时南来北往的,尤其是从扬州北湖和仪征来往高邮,如果从陆路,张家渡是必经之地,水路则经过凉月湾。民国《甘泉县志》记载,凉月湾是高邮和甘泉县的界河,不过两县分界并不固定。

  从明代到清初,张家渡的水面上常常是私人摆渡,凭借一条小船,对乘客漫天要价,过河人苦不堪言。到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有位本地秀才姓张名阳,召集乡人顾元性、王藻等,倡议建义渡。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建造了一艘大船用于义渡,并且在河的南岸建了一座小庵堂称之为普渡庵,置办义渡田二十亩,又请僧人静生住持普渡庵,并管理这座义渡。所谓义渡,可能免费,也可能仅收少量的摆渡费,因义渡有田产收入。

  从此,张家渡作为义渡,迎来送往了众多南来北往客。普渡庵住持静生圆寂后,由慧朗继任,张家渡还是按照以前张阳等人订立的方法运行。

  康熙年间,清朝统治渐渐安定,由于义渡的设立,来往张家渡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康熙末年,当时附近有位居民叫王建吾,见张家渡来往人多,时常一趟船摆不完,行人就要久候。于是,王建吾就另外新造一艘小木船,与义渡原来的大船相继往来摆渡,解决了渡口繁忙的问题。

  这样又过了一些年,慧朗圆寂,将普渡庵传给僧人世宏,义渡照旧。康熙六十年(1721年),忽然有位恶霸,借口说王建吾造小船是假公济私,于是强行将王造的小船占为己有,并且又像义渡设立以前一样,向过河人漫天要价。王建吾这时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王天相非常痛心父亲的义举被人诬陷,又不忍心船被恶人所毁坏,于是把船托付给普渡庵住持世宏。占船的恶人却反咬一口,向时任高邮知州张德盛告状,说王天相私自卖船。当时参与筹建义渡者或知情人听说后,纷纷为王天相打抱不平,向知州张公述说张家渡义渡设立以来的过程。

  张德盛听说后感叹道:“居然有这种事啊!不行善事就罢了,还有人破坏别人做好事。春秋时的单子访陈国,见到湖泽不筑堤坝,河流不备舟桥,感叹陈国将亡。管交通的人应当未雨绸缪,古人都有这个意识,更何况延续几十年的张家渡义渡呢?”

  针对这次诉讼,张知州有自己的看法。当初张阳首倡建义渡造大船,但是张阳做善事不留名,而王姓造小船,留下了姓氏,所以成为恶人强占的借口。于是将王家的小船烧毁,而此时的大船已是年久失修,近乎破败,难以修缮。张德盛随即捐出自己的俸禄,寻找工匠重新打造一艘大船。船造好后,张家渡又恢复了往日来往摆渡的繁忙景象。

  湖西人感念张知州的善举,说“张家渡,奸人坏之,张公成之”,于是把张家渡改称张公渡,并请当时的高邮州学学正邓绍焕撰文《张公渡碑记》,立碑刻石,叙述自张阳首倡至张知州重建的过往。

  但是,张公渡只是常见于官方文书,且雍正之后的志书(主要是《甘泉县志》和《高邮州志》),张公渡和张家渡都会出现。直至上世纪末,附近居民口中,依旧习惯称其为张家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6版:副刊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高邮的蒲菜
萍水相逢正投缘
从张家渡到张公渡
湖中的铁塔
高邮报副刊06从张家渡到张公渡 2025-03-14 2 2025年03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