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正祥
1961年,我到送驾初级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在送驾桥老街上,有卖小人书的书摊,见到摊板上放着有彩色封面的小人书,总是围着看许久,有时还翻看几页。正是“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严重的年代,虽然小人书一本定价只有一角钱左右,遗憾衣袋中缺钱,买不起,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当时我们是住校生,星期六回家,星期日晚上回校住宿,在校上晚自习。回家后,跟奶奶要生活费,几乎要在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及零花钱里节省买一本小人书的钱,到街上书摊左挑右选,买一本喜爱的小人书。我们称其为小人书,实际是连环画,每一页中,主页是画面,下边是文字,介绍情节,如同现在播放的电视剧,下边打字幕一样。通过看画面、读文字,书读完了,全部情节就知道了。
自己有了一两本小人书以后,为了增加看书的机会,就和同学互换着看,向书多的同学借着看。星期六回家时,一边吃饭还一边看小人书,得到奶奶夸奖,说怎么这样用功呀,吃饭还看书!其实,是因为回校后要把书还给同学。看了不少小人书,印象最深的是《鸡毛信》,书中的儿童团长为了给八路军送信,不让日本鬼子发现,把信隐藏在绵羊的尾巴里面。八路军收到信后,痛击日子鬼子,打了胜仗。特别佩服儿童团长的智慧和勇敢。
小人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画家专门为小人书作画,从笫一页开始,到最后一页,书中主要人物,虽形态有异、场面不同,但脸面形象不变,读者很容易分辨,画家的功夫,真让人佩服。还有一种版本,是电影剧照版,如《小兵张嘎》,通过看一幅幅剧照、看下边文字介绍,一本书看完,就如同看了一场电影,真是美美的享受。
小人书,是我们当年最好的课外读物,通过看小人书,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