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学根
小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用厨刀,他希望我能早日给他当帮手。
见习期,他主要跟我讲了三点:安全,效率,切成的形状。他边切边讲,刀可不是闹着玩的,安全第一。一手持刀,一手除了控菜外,便是“安保”。必须四指向掌心内收,半握拳,让四指的第二关节一起前突,似触非触刀背以下的竖直面。刀口一般上提不到一寸(要用力砍时,控手拿开),只在关节前下方活动,刀口始终被隔离四指2—3cm外,不致伤及手指。如此,左(或右,可能左撇子)手迅速均匀后移,刀迅速均匀跟进,“笃!笃!”俩手配合,相安无事。在实践中,我深知他确是抓住了关键。
效率是“快”的核心。谁都想快点。当然刀要磨快。切时,初学只能慢点,防止忙中出错,刀“咬”手。因此主要是想办法提高效率。比如,切葱蒜,都是先在中间一刀两段,将前一段调转头与另一半刀口相齐,切之,效率倍增了。葱,再切两三刀,煮鱼、炖蛋作佐料就行了;蒜嘛,烙饼、下面条的佐料要切成1—2cm的蒜花。要快,可以再中间一“腰”,而后细切。要是炒三鲜(蒜、百页、虾),寸把长也无妨。大蒜瓣变蒜泥,皮难剥,不如刀一拍快,皮开肉绽,易除去皮,肉也碎了,再切几刀,ok!
通常,切成什么形,得看做什么菜,作什么用。如切百页,若是烫百页丝,为了宽窄差不多,两三张一叠,一“腰”成两,叠起来再切细;若是炒菠菜,切成四方形,再对角切。黄瓜,莴苣,刀适当倾斜,便成椭圆的艺术品,多点吃趣了。腌萝卜干,纵向一分两,两个半边,平面朝下,再分两,成条状,每块上都有皮。“笃!笃!”冬夜,我睡着了,父亲还在“笃,笃”地切,一晚能切半长桶。
片状,还有滚刀切,是最常见父亲切的两种。慈姑或萝卜烧豆腐汤,慈姑、萝卜都切片状,易烂。腌萝卜丝,先片后丝。还有切海带丝、豆腐干切丝(要先平劈一刀)等,确是异中有同。慈姑红烧肉,红薯烧扁豆,大慈姑、红薯都是边切边转成块状。若是滚刀切茄子,真不费事。偏偏有芋头、山芋之类的“犟骨头”,刀一加力,突然向前一翻滚,伤手了。
我十一二岁时,父亲就放手让我实习了。蚕豆瓣自己用刀劈。一手持刀,一手两指捏住蚕豆支在铜板(古钱币)上,用力一磕,成两瓣。改进一下顺手点,即刀口朝上,刀背卡在柳树桌缝中,手捏蚕豆,骑上刀口,凿柄一敲,行了。难一点的是割韭菜,我刀口端不平,地上韭菜根就呈斜面,三刀一割,高一块低一块的了。
父亲心灵手巧,他能办两桌菜。他三十岁生日,自己做的野鸭肉圆太好吃了。他说活到老学到老,让我受益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