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分校劳动记

  □  王鸿

  1976年农村“四夏”大忙,邮中革委会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去农村分校劳动。这是在那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学校教育突出政治挂帅的一个新生事物。

  农村分校劳动地点在邮中贫宣队孙队长的家乡龙奔公社十里大队,要吃住在生产队,自带被子及生活用品,时间七天。这对于我和在县城长大的同学来讲,还是第一次,颇有点新鲜感。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仍在实行,高中毕业后除入伍参军、分配工作外,有不少同学要下放插队,去农村分校劳动也算是下放插队一次难得的体验吧。

  学校有规定,家住农村的学生可不参加农村分校劳动。我们高一(6)班家住农村的同学较多,余下的近40名同学在班主任张老师的带领下,分成两组,分别住在十里大队所属的两个生产队。

  我这一组住的生产队名称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住在一排三间、坐北朝南的青砖平房里,前面有一条河,可能是灌溉渠吧。平房西边一间是睡觉的屋子,当时天气已渐渐热了,没有床,打地铺,地面垫稻草,上面铺席子。我这一组全部是男生,大家事先就商量好谁带被子,两人合盖一床,我盖的被子是梁同学带的。正中一间是堂屋,放着一张四方桌及几张长凳子,为同学们吃饭的地方。东边一间是锅灶台,置一大铁锅,柴火是现成的秸秆,由生产队指定住在附近的社员指导我们用大铁锅煮粥烧饭,米、油、酱油、盐也是事先准备好的,由学校统一算账。还有一大水缸,装满河水后,用明矾沉淀一下即可食用。

  那时,生活条件普通较差,同学们都自备了家里腌制的咸菜或萝卜干,有的还带了焦屑。每天有一名同学负责烧饭,可不参加劳动。

  到达的第二天,同学们就起早去生产队打麦场上参加劳动了,跟着社员学脱粒。这个农活见过但没有干过,同学们学着社员的样子,手捧一梱捆麦穗放在脱粒机上,脱下的麦芒到处飞,落在了脸上头上身上,尤其是手臂上被麦芒划的印痕,红红的、痒痒的,经太阳一晒,伴着汗水,难受极了。一回到住地,同学们迅速拿起脸盆从缸里舀水,或直接来到河边,从头到脚洗了个遍。一连好几天,印痕才消失。

  班上最调皮、最活跃的男生都在我这一组,到了晚上,虽然没有电灯,只有一盏马灯,却也异常热闹。同学们笑话说个不停,也闹个不停,钻进被窝也不安稳,不是你踢我一脚,就是我踹你一脚,还有的掀开被子在稻草铺上乱跑嬉闹,一天的劳累全无踪影。

  一周的劳动就要结束了,组内有同学提议搞一次小聚餐,得到了全组同学的响应。大家自己掏钱,从集市上买来猪肉、鱼、青菜、韭菜等,一起动手,烧了红烧肉,韭菜炒肉丝,煮鱼,还有青菜汤,特地请来班主任张老师和我们一起聚餐,引得另一组同学羡慕不已。

  短暂的农村分校经历,是我和同学们成长过程中一个难得的小插曲。从学会简单的农活中,我们体验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也锻炼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专版
一张全家福
农村分校劳动记
食堂小记
父亲教我用厨刀
高邮报副刊03农村分校劳动记 2021-05-19 2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