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云楼

  □  王俊坤

  高邮老城并不大。一条南北大街是主干。东西也有一条街,即县大衙一条街,后来被称为府前街。南北街商业氛围浓郁,东西街政学风气昌盛。

  中市口向西是水部楼。向东在街中央有一座青云楼颇有盛名。青云楼和奎楼有点相似,更像扬州的文昌阁。我小时候曾多次来此观瞻。上世纪“文革”时被拆除了,殊为可惜。否则,青云楼将会成为老城府前街上重要的文化地标。据《高邮县志》记载,青云楼始建于明代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时任高邮知州范惟恭乃是饱学之士,扩充杏坛,兴建青云楼。青云楼之青云,是指远大的志向,比喻很高的官位。青云楼是学而优则仕的精华浓缩,有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期盼。这的确很接地气,顺应儒生学子求取功名的心声,十分励志。

  高邮是重文兴教之地。早在汉代就兴办教育。唐代设县学,宋代设有学宫。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邮知州黄克明始建州署,并重建被元兵毁坏的学宫。过去的学宫是和孔子相关的,高邮老城当然不例外。在州衙的东侧便是孔庙,规模宏大。《乾隆高邮州志》:“邮学址在州东九十步,前抵濯衣河,后至瞻衮堂。右界州署墙,左界城隍庙。”青云楼是扩建杏坛时兴建的。何为“杏坛”?典故出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说,孔子到处聚众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讲学,休息时就坐在杏坛上。后人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即是学宫。高邮的杏坛颇具规模,占地三十余亩,主体是孔庙,有棂星门、牌楼,还有高高的石碑,上面刻有“圣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棂星门外有砚台池,学名“泮池”。这里朱红门墙,绿色琉璃;松柏苍翠,绿草如茵。青云楼就建在南面的青云台上。

  青云楼为下圆、上六角形砖木结构建筑,是正宗的文楼。除底层外,二三层均为飞檐翘角,三层有风铃。常年风吹铃响,优雅悠远。底部为通道,既可绕行,也可从底层穿行。二三层可登高远瞻。门拱上书有“青云楼”三个大字。青云楼似乎是高邮老城文化地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高邮老城从北宋建城,塔和楼是不少的。有东西南北的城门和门楼,门楼名字虽几经演变,文雅有致。城内有西门镇国寺塔,有朝廷治水机构水部楼。城东城墙上有奎楼,城外有净土寺东塔。文化建筑不可谓不丰富。清代光绪年间乡贤韦柏森在他的《秦邮竹枝词》中写道:“此地冲繁秦代邮,百千舟过泛中流。双尖矗矗东西塔,前面奎楼后鼓楼。”鼓楼,即青云楼。可见,当年的鼓楼曾是与东塔、西塔及奎楼齐名同列的重要景观。

  青云楼为何又称为鼓楼呢?青云楼经历百年风雨,已是破损严重。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9年),邑人吴氏和李氏出资修缮楼体,将其更名为忠孝阁。到清同治年间,州衙应一些富商和居民联名请求,在青云楼增添了报时功能。购得五尺直径大鼓,置于楼上,安排专人值更,定时击鼓,遂亦称鼓楼。但青云楼名未废。因此,鼓楼既是文楼,也是报时楼,还是登高观景之楼。

  据说,1958年高邮城重新规划时,曾有人建议以青云楼为中心,开辟南北路,建成青云楼广场,形同扬州文昌阁广场格局。此方案可能要穿破人民公园等,难度较大,未能实现。后来在青云楼偏东处开辟了文化宫路、蝶园路,与府前街交汇。青云楼错失了持续辉煌的重要机遇。

  1959年夏,一个响雷,青云楼被削去二层东南角,破损严重。后经修复,成为高邮老城居民的观景佳处。高邮乡贤李明烽先生曾回忆道,“小时候放学回家,沿县府街西行,远眺层层屋脊之上,片片船帆缓缓移飘,令人心醉。”1967年“文革”大兴,青云楼和城隍庙大门楼一起被拆除。

  上世纪80年代,在青云楼旧址南侧建有青云楼商场,保留了人们短暂的记忆。后来,随着府前街一期的改造,整个府前街只剩下州署衙门一处古迹,青云楼旧址几经变迁,成为现在的龙江商业城。青云楼永远消失了,静静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教育园地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小英子的丈夫曾是地下党员
青云楼
台儿庄古城
数独
高邮报副刊07青云楼 2021-05-14 2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