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读金实秋新编《蔬食记忆》

  □  王慧骐

  老友金实秋先生是一位兴趣特别广泛的编选家,早年曾编过十几本各种类别的楹联汇总,后来专注于研究他的同乡汪曾祺,也写过和编过好几本书。更让人出其不意的是,他在编书上还喜欢走点“旁门左道”。比如他把现当代一些名家写粥的文章设法搜罗来,专门编了一本《文人品粥》,之后又如法炮制,编了《文人品豆腐》《百家美文话豆腐》等,由于所选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写得也异彩纷呈,所以这样的选题不仅出版社感兴趣,而且后来事实证明在读者中也有较好的市场。

  日前,他又有一本新书《蔬食记忆》新鲜出炉。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社这两年策划了一套雅俗共赏的“生活美学馆”丛书,陆续推了一批书,涉及到美食、品茗、饮酒、古琴、民宿、百艺等多个方面,或编或著,都很有些文化品位,且装帧设计也都显得雅致,小32开本,波波俏俏的,颇让人倾心。

  金实秋编的这本《蔬食记忆》收入了梁实秋、周作人、季羡林、叶灵凤等散文名家和汪朗、沈嘉禄、古清生、蔡珠儿等知名美食家写蔬菜的美文共四十八篇,分作四卷。卷一叫“感恩萝卜”,全是关于萝卜的篇章;卷二叫“感谢瓜蔬”,有丝瓜、苦瓜、冬瓜、瓠子、木瓜、南瓜、黄瓜等,是一组瓜蔬多重奏;卷三“感怀豆子”,涉黄豆、蚕豆、扁豆、豌豆、四季豆、芸豆、菜豆和豆芽等多种,是豆子兄弟的一场碰头会;卷四“感触野菜”,可见麻菜、芦蒿、蒲笋、莼菜、蒲公英、枸杞头等轮番登场。

  四十八篇文章,汇成了一座琳琅满目的菜市场,写法上各有侧重,又各见千秋。有对历史文献的详实考证,有对风物掌故的探寻和融进个我的感悟,也有对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菜蔬的精细描画,当然更多的还是谈怎样烹饪、如何品味和由此带来的舌尖上的快慰。例如周作人的《记盐豆》(发表于1938年8月20日《晨报》)文只三百余字,但读来却备感亲切和熟悉,知堂先生在文中写道:“小时候在故乡酒店常以一文钱买一包鸡肫豆,用细草纸包作纤足状,内有豆可二十枚,乃是黄豆盐煮漉干,软硬得中,自有风味。”这样的盐豆,今日我们在江浙一带古镇游玩时,仍可时常见到(可能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喜欢喝两杯的,会在摊前伫足买些来下酒。再看梁实秋的《萝卜汤的启示》,写他抗战时在重庆,几个熟人到一位朋友杨太太家餐叙喝排骨萝卜汤的情景,对这道汤他有很传神的描述:“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巴达嘴。”文章的结尾,将萝卜汤联到了做文章上,认为“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少说废话,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品读之下自是另一番意味。而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神奇的丝瓜》,写他自己亲手种植丝瓜和丝瓜生长过程中一次次充满感情的细致观察,写得尤为生动和富有情趣,文字里分明弥漫着一种孩子才有的童心。

  看得出编选者在挑选文章入集时下了不少功夫,对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每读一篇,你都觉着颇有所得;尽管有些写的是同一种蔬食,却各有各的腔调,各是各的味道,绝无腻味厌倦之感。

  突然就想到了海子那几句著名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每个人的生活里都离不开蔬菜,那么不妨一道来读读这本《蔬食记忆》,看看这些作家们是怎样同蔬菜亲近的。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刘茁松先生在编后记里说得那样真切:“通过一批文人的文字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食物之情,同时增进我们某个方面的生活知识,乃至增添我们某种生活情趣,甚至得到某些言外的意味、象外的意境,也不算奢望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教育园地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小英子的丈夫曾是地下党员
青云楼
台儿庄古城
数独
高邮报副刊07“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2021-05-14 2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