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其昌
汪迷都知小英子(人物原型为王秀英),却很少知道“小英子”的丈夫张焕民,他家住在界首镇老人桥村北周庆沟,终身务农。张焕民于1919年10月13日出生在周庆沟北岸,去世于1980年农历十月十五,享年62岁。他7岁读私塾,从《百家姓》读到“四书”,记忆力强,写得一手好字,也会打算盘。其父兆喜在广东海关工作,家里温饱无虞,后其父去世,家道中落,13岁的少年焕民只好辍学务农。他勤奋努力,自学尚未学完的课程。待到十六七岁,已是家中顶梁柱,一般男劳力能干的活,他都能干。
80多年前,张焕民就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华朋之发展为正式党员。从1938年底起,张焕民、黄寿之、戴广才先后成为中共党员。他们这几个党员,是除了界首乡师以外,界首镇最早入党的“老抗”。他们都是普通农民,又是近邻,早就秘密聚集在一起,学习进步书刊,学习党的文件。后来成立了地下党小组,在党旗下宣誓,并相约“上不告父母长辈,下不告妻子儿女”。以后,他们逐步明确了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推翻三座大山,赢得共产党天下、人民江山的道理。于是,他们听党话、跟党走,见之于行,行之有效。在抗日战争早期,狄奔烈士曾留住在张焕民家。张焕民参加了“五四”土改、惩霸除奸等一系列艰辛斗争。即使在我军北撤后的艰难岁月,张焕民依然坚定信心,不忘初衷,与留守本土的区委班子及许进区长保持秘密联系,传递信息。尽管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大批关押、杀害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实行白色恐怖,张焕民始终不为所动,避其锋芒,与其周旋,没有自首、叛变。
张焕民因家庭牵累,未参加北撤,与党组织脱离了关系,还得应付各种敲诈勒索和苛捐杂税,还得挑起家中人口逐渐众多的生活重担,直到解放,换了人间。
张焕民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从治淮工程、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到转战三河闸、凤凰河、新民滩庄台工程以及中、小型水利工程,和乡亲们一道,用扁担挑出了水利新日月,用大锹挖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平常,界首镇政府安排张焕民做水利站统计员,发挥他应有的作用。焕民年岁渐老,能有事做,还是欣慰的。
张焕民对党热爱、忠心的红色基因,传至其子张俊生。张俊生在党的培育下,加之个人努力,从一位农村青年学生,成为界首镇党委纪委书记。他为了纪念父母,曾在老人桥父母坟前立碑。其碑文大意是:辛劳一辈,苦尽甜来。忠心向党,尽其所力。缅怀二老,不忘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