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序黄国禹诗集《贴地飞行》
~~~
~~~
~~~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蛙声踏浪来
——序黄国禹诗集《贴地飞行》

  □  刘能英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认识国禹兄三四年了。记得我还在《诗刊》当编辑的时候,在邮箱里看到他投来的稿件,凭良心说,作品并没有惊艳到我。我们交往这几年,交流得最多的话题是诗词创作。眼看着他诗词发表,眼看着他诗词获奖,眼看着他诗词结集出版,我由衷地替他高兴。才几年时间,取得这么长足的进步,应该是得益于他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得益于他的聪慧。

  诗词不仅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且需要形象思维。国禹兄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有些天赋的。比如《荷塘即景》:

  婷婷荷叶叠,风动粉莲开。

  锦鲤随波跃,蛙声踏浪来。

  蛙声踏浪来——蛙,水生动物,其声,鼓一阵歇一阵,一鼓一歇,有如波峰谷底,由远及近,真真是踏浪而来,把蛙声拟人化,既符合蛙活动于水中的习性,又符合其声鼓动的规律,形似神更似,这便是形象思维的最高境界。这种形象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天赋的,与后天的努力关系不大。有时候我们评价某个人是天生的诗人,也是基于此。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国禹兄,虽天赋异禀,亦不可轻负。

  其次是得益于他的勤奋。

  认识国禹兄以来,就没见他消停过,三天一首,两天一首,写个不停。于是忍不住劝他:诗不宜多作,诗思犹如水库蓄水,天天放闸,水流自然就小,冲击力不够,激不起浪花,引不起共鸣。这一点他倒是挺认同我的,于是写诗的数量锐减,但他又向质量挺进,开始打磨每一首旧作。如果把每一首旧作与新作进行对比,从炼字到炼句,再到炼意;从对仗的宽泛到工稳、从语言的俗熟到古雅、从结构的杂乱到有序,分明可以看到他的成长过程。国禹兄也有工作,也有家庭,如果不是没日没夜地挤压休息时间,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多成果的。

  再次是得益于他的人生历练。

  我与国禹兄交往的时间不算长,对国禹兄人生经历的了解,完全来源于他的作品。他的诗,辑名《贴地飞行》,我觉得特别适合他的人生。

  第一个特点是“贴地”。国禹兄1998年单位效益不好,买断工龄,远赴新疆等地打工,一直在社会底层谋生、打拼,对底层人的生活、生存现状,他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他的作品一直就贴着大地。大地之上,悲欢离合,人生五味,世情百态,都在他的笔端有所体现。比如《致我的民工兄弟》:

  临行茶代酒,闯荡去天涯。

  酷暑身心累,寒冬手脚麻。

  虫鸣枕边月,梦醒泪中花。

  莫道乡思苦,时时不忘家。

  再如《闻诗友天许兄别江宁有感》:

  连夜廉纤涤暗尘,几多感慨几多春。

  千言难把缘情叙,同是他乡漂泊人。

  又如《与磨刀老人对话后有感》:

  走街过巷凳横肩,吆喝声声暑日煎。

  两鬓秋霜风雨里,心愁已近古稀年。

  对闯荡的民工兄弟的叮嘱,与同是天涯漂泊人的离别,与年近古稀的磨刀老人的对话,关心与悲悯,跃然纸上。

  第二个特点是“飞行”。他的作品不仅“贴地”,接地气,向低向下着手,更重要的是“飞行”,向高向远处着眼,这应该是跟他的工作有关。国禹兄干得最多的活是平地起高楼,起点低,立意高。比如《庚子年寄》:

  翻开台历触情弦,随手撕来作素笺。

  欲挽流光驻心底,难书往事在跟前。

  三千客路鸿飞捷,几度春秋梦已圆。

  久立庭中挥画笔,梅花一树寄新年。

  再如《望海潮三垛印记》:

  三阳河畔,千年古镇,平畴处处风光。河网纵横,烟波浩渺,莲池晴暖花香。旧事阅沧桑:岳飞三战捷,胡马魂伤。抗日军民,伏击倭寇远名扬。

  少游故里碑廊,远朋骚客至,陶醉诗乡。生态小康,廉风漫卷。机场高速繁忙,水运接京杭,连镇扬高铁,穿越长江。不忘初心愿景,做足大文章。

  这也应该是他的人生态度。不管起点多么低,始终保持一颗向上的昂扬之心。

  《贴地飞行》的特点还有很多,我不再占用版面,也不再占用读者的时间,就此打住。也许有的读者已经听到蛙声踏浪而来,迫不及待地直奔正文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副刊
   第07版:身心健康
   第08版:专版
日寇在周庄的暴行
蛙声踏浪来
与你喜欢的书真的相遇
蒜香排骨
丝瓜长长
高邮报副刊06蛙声踏浪来 2020-10-23 2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