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7年7月高中毕业后,符合留城不下放的政策,于1978年1月分配到县电器仪表厂工作。
电器仪表厂坐落在中山中路西侧,是一个百把人的县属大集体企业,隶属县工业局。带着县计委招工介绍信报到的那一天,才知一起进厂的还有邮中6位同学和红旗中学3位同届生。除2人分在中市口钟表维修店外,我和其他7人被分到电容器车间。
电容器车间是1977年下半年新上的项目,还没有固定的厂房,是借的工艺厂厂房。从通湖路一直往东至化肥厂两侧,集中了十几家县属工厂,在路南晶体管厂西侧的就是工艺厂。第一次走进厂区一看,东西各一排平房,前面一片旷地,长满了杂草,与我想象中的工厂相距甚远。
在西侧三大间平房的电容器车间里,我第一次见识了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也见到了车间吴向荣、王建平、蒋正林等14位师傅。我的第一个工种是跟车间副主任王建平学制离子水,这是为生产工艺提供的专用水。我每天的制作过程是将阴阳离子分别用盐酸、烧碱处理2小时以上,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装入两只自制的有机玻璃容器里,然后在封口端接上自来水进行过滤去除各种杂质,水质标准用专门电流表检测达到6兆即可。每天制作一次,放满两大缸,用水量大时需制作两次。因有气味,操作间是用芦席、圆毛毡搭的简易棚,还要戴口罩、皮手套,穿套鞋,系皮围裙,以防灼伤。
可能是我在高邮中学担任第六团支书的缘故,不久就经厂团支书曹德林师傅推荐接任了厂团支书。
刚上班那会儿,我还不会骑车,全靠步行,每天提前一小时从家里出发,生怕迟到。半年后,才凭票在五金公司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1980年8月,电子工业公司成立。以电容器车间为主,抽调电器仪表厂少数行管、销售、维修人员,合并量具厂,成立了县无线电元件六厂,连同电讯器材厂、电器厂、晶体管厂、元件一厂、电器仪表厂等5厂,隶属电子工业公司。工厂搬进量具厂厂区,生产环境得以改善,产品产量也逐步扩大。为完成不断增加的订单合同,厂里加班加点干,因而增设了小夜班。用水量随之增大,制水也分成两班轮流倒。上班之余,我积极报名参加县职工学校补习数学、化学、英语等。
1981年上半年,为完善充实厂行政股室,经推荐调我到厂生产科做办事员。1982年3月份,又经厂财务股长周治国推荐,参加省电子工业厅在扬州地区电子干部培训学校举办的全省电子系统会计培训班。4个月的培训,学习了会计原理、工业会计、工业统计3门功课,初步了解了会计基本知识。培训结束我回厂财务股做成本会计,还下功夫练习了算盘。
转眼间到了1984年,这是我最难忘的一年。3月份,经电子公司、县总工会推荐,我和石机厂团总支书记闵宇出席了全省职工读书活动经验交流会,被评为全省职工读书活动先进个人;4月份,在邮参加了扬州职工大学高邮中文班省统考,圆了上大学的梦。
我在少体校的教练、县体委曹主任专门来到六厂,征求我意见是否愿意去体委工作;因是电子公司团委委员,公司人秘科长、团委书记柳亚南推荐我担任公司团委副书记,亦已进入组织程序。在我拿不定主意之时,周治国股长对我说:"小王,去体委、去公司工作都很好,但都解决不了你个人性质。你有没有看到厂大门口张贴的县物价局招考国家干部的通知?你符合报考条件,应该去试试。”在征求父母和女朋友的意见后,我报名参加了招干考试,结果如愿以偿。8月上旬,在收到招干录取通知,即将去扬州广陵区委党校培训前,我先后向曹主任和柳科长作了汇报,柳科长还赠送了我一支钢笔以作留念。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厂长张椿年还特地在他的办公室为我举行了小型欢送会。
工厂七年是我走上社会后人生的重要历练,使我看到了创业的艰辛,学到了守时、吃苦、认真;一路走来,遇见了太多关心我的领导和师傅,使我懂得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