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以成为“至圣”,是因为他认识自己,他不承认自己“生而知之”,而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不承认自己博学通才,而称自己是“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出身卑贱,所以比一般人多懂得一点),故而“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史记·孔子世家》)。即使在名满天下之时,他还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而担忧。
曾参所以成为上承孔子之道、下启孟子之学的代表人物,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是因为经常不断地拷问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在“吾日三省吾身”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在人之成长发展中太重要了,或者说,人之一生就应该在逐渐认识自己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凡有所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邹忌是认识自己的典范,因此留下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千古经典。邹忌身长八尺,容貌堂堂,但与邹忌同处一城的徐公也是位美男子。有一天,邹忌问家人,自己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家人一致说:徐公哪能与您相比啊?过了一天,邹忌遇见了徐公。邹忌一看就知道自己美不如徐公。回到家里,又通过镜子审视自己,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这时邹忌犯糊涂了,自己明明美不及徐公,家里人为什么偏偏说自己远胜于徐公呢?邹忌这一想,想出了名堂,悟出了道理。原来,妻子说他美,是因为偏爱他;小妾说他美,是因为惧怕他;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第二天,邹忌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讲给齐王听,力劝齐王开门纳谏。
邹忌不仅正视自己,认识自我,而且深刻分析别人曲意逢迎的真正用意,其境界已经大大超出了认识自己。
历史上也不乏麻木不仁的自我陶醉者。三国时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刚愎自用,结果街亭失守。由此不难看出,认识自己太难了。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生活中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自知”,如果我们认识自己的无知,怎么会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整天浑浑噩噩地生活?如果我们认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怎么会不用心、不出力、不上进,整天得过且过地工作?如果我们认识自己在学术、专业上的不足与局限,怎么会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甚至自称“家”,自封“大师”,而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以此类推,还可以列出若干个这样的“如果”。
人之所以屡屡犯错,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犯错,人之所以以身试法,是因为不懂得自己违法。要之,不认识自己。
人贵在认识自己。
如何才能认识自己?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别人是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要善于在接受别人的批评中,择善而从之。罔顾别人的批评,实际上就是堵塞了认识自己的一条通道。更重要的是要经常不断地从道德、法律、学识、能力等层面,像孔子、曾子那样反思自我,拷问自己,善则守之,过则改之。
如此,虽不能成为圣人完人,至少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