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搬家进城
  □  郭德荣

  深秋时节,害了场大病。住院治疗期间,儿子从江南回来,在邮城北海深处,觅得一所旧居:一方庭院,一幅阳光,一架凉棚,数盆花草,三室一厅,虽小,但也清静,且不登高爬楼,适宜老人静心养病,清心养老,我表示满意。就这么定了,于是紧锣密鼓地安排工匠整修装点,择日由小镇搬到城里来住。

  搬家,对某些人来说,也许不是件难事。只要腿一抬,包一拎,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但对于我,就有点复杂了。在老宅寒来暑往住了几十年,存有祖辈代代相传的古董,有逐年添置的什物,还有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坛坛罐罐、箱笼杂碎,真有那么一大摊子。哪些带走,哪些丢弃?实在是件头疼的事。

  在众多的物品中,最难舍弃的应当是一些老物件。它们虽不起眼,但岁月久矣,且深深铭刻着祖辈生活情趣的烙印。有一只瓮缸,紫黑色,表里双面涂釉,口小肚圆,似一尊弥勒佛。这是酒器,可储酒二百斤。据家谱记载,我家祖辈均是木匠,最盛时,有十八张斧头,庄前的河里扎有木排,可结队外出砌房造屋,钉船造车,带料包揽大型建筑工程,亦可替人家箍桶盘盆,制作桌椅条台,总之,水、旱、方、圆等木工技艺俱佳。可想而知,当时定是人丁兴旺、生意兴隆,于是杀猪、酿酒,工余吃肉豪饮,不亦快哉!此瓮就是当年祖辈盛酒用的,据推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闻闻,尚有悠悠余香。

  还有一对小杌子,边角已被磨损,色泽斑驳,平平常常,并无特色,但它是母亲陪嫁品,母亲如健在,已有百岁,而此件也应有八十多年了。小时候,我清楚地记得,只要有闲空,母亲就搬着杌子放在阳光下或树荫里,缝制、修补大人、小孩子的衣衫。母亲手巧,还用各色绒线绣花纳锦。祖母的头巾、小姑姑的鞋头和我们孩子的风帽上,都绣有各种花鸟的图案,栩栩如生。平时,找她帮忙的人也多,她从不拒绝,有时,只是轻轻叹口气说:“巧人是拙人的奴哎!”想想也真是。见到这杌子,就仿佛见到了慈母的容颜。

  客厅里有张方桌,柏木膛板,严丝合缝,做工极其考究。马未都先生说:柏木贵有猫眼,我这桌面上数对猫眼,水灵活现,顾盼生辉,似与我作情感交流。抚之,摩之,不忍释手。

  再就是难搬的书籍了。藏书是我一大嗜好,从青少年起至耄耋老翁,其趣未减。到城里出差或办事,只要有空,就泡书店,囊中再窘,也要挤点出来买几本。深知书籍是精神食粮,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户,因此,对书的处理不敢草率。其实,有的书已是藏而不读,备而不用。这样吧,先精选部分带上,其余则打包暂存,待后再作处理。

  其实,真正搬不走的是乡思,是对故土的眷恋。村里有一个老干部,年轻时随军转战至广西,后就地转业,离休了,几十年来都未回过乡。不久前,突然回来了,为的是安排一席基地,说是,百年后要魂归故里。可见乡情根深蒂固。

  进城了,再见吧,我那醉美小镇,我那留有汗迹和体温的老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搬家进城
太阳花开
老妈的世界
独生子女这些年
猫客
珠湖小镇
高邮报副刊03搬家进城 2018-12-18 2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